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和宁波市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助力提高乡村人口素质,赋能“三支队伍”建设,6月开始,宁波市委网信办携各区(县、市)委网信办联手央广网组织开展2024年乡村数字素养提升系列活动,邀请高校教授、技术专家、宁波本土新农人等走进宁波特色乡村聚焦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需求,大力培育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深入挖掘技能改变命运、技能铸造成就的现代“新农人”典型案例,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讲好“新农人”故事,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网信力量。

“饭点儿”一到,投喂系统自动开启,网箱里的大黄鱼们纷纷起身、结队觅食,这样的场面在宁波象山黄避岙乡高泥村新型网箱养殖基地朝夕上演。

“自从安装了自动投饵机,养鱼方便多了!只要把饵料放进去,在手机上就可以控制投喂的时间和数量,不用凌晨就起来了。”9月27日,高泥村养殖户柴志爱正在自己的网箱养殖基地巡查,给自动投饵机添加饵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避岙乡高泥村新型网箱养殖基地(象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黄避岙乡高泥村是“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从柴志爱记事起,他就跟着父辈在海里谋食。这两年,大黄鱼养殖的一系列“新科技”,让柴志爱颇为感慨。

养殖网箱变大了也变“绿”了。新型环保养殖网箱列队成阵,阡陌纵横,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养殖网箱改造以后空间更大,大黄鱼养殖存活率高了,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了。”柴志爱表示。

养鱼有了“科技范儿”。“除了方便,自动投饵机最大的优势是帮我们节约了人工成本。”柴志爱举了个例子,在喂养忙季,一台自动投饵机可以完成2到3个小工的工作量,而聘请1个小工至少也要200元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鱼产业数字化平台驾驶舱(俞烨 摄)

除了自动投喂,在高泥村黄鱼文化馆里的黄鱼产业数字化平台驾驶舱,水下空间监测平台对海水的温度、水质、含氧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方便渔民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黄鱼问诊平台则第一时间接收渔民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鱼“病情”,线上的专家随即对黄鱼进行问诊,减少渔民的养殖损失……“我们正不断探索,让网箱养殖更加数字化、未来化和智能化。”黄避岙乡高泥村联村干部史笑露表示。

数字赋能“蓝色牧场”助力大黄鱼产业丰收,而返乡创业青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让高泥村的大黄鱼“游”得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泥村返乡创业青年邱科杰在直播中(俞烨 摄)

“宝子们好,欢迎来到斑斓海岸共富直播间,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金灿灿的大黄鱼……”高泥村返乡创业青年邱科杰探索直播带货模式,越来越多的乡村“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致富路上的“新招牌”。2023年,他的直播间推出10多个产品,大黄鱼和海鸭蛋颇受欢迎。“这两个品,我们去年销售额达到了50余万元。”邱科杰说,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给村里的农户增加销量,也让更多人了解高泥村。

返乡创业青年给村里带来了新思路、新销路。那么,如何进一步做好数字乡村视角下的新媒体运营?当天,由宁波市委网信办组织的2024年乡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在乡里的读海书屋举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培训现场(苏格 摄)

“计划做一款大黄鱼的产品,之前尝试了抖音和西瓜,发现西瓜销量更好,现在想开小红书有没有这个必要?”“发同类型的作品,为啥有些数据好,有些数据差?”……现场,大家踊跃提问。培训师郑佳姗从平台属性、内容规划、发布规则等方面一一解答,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种草营销玩法,用电商增收等方式,提高黄鱼品牌附加值。

如今,高泥村有60%以上的农户从事网箱养殖及相关产业,养殖年产值超1.4亿元。近年来,该村依托黄鱼文化馆、黄鱼加工厂、黄鱼大水体网箱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从黄鱼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到研学的全产业链条。据悉,接下来,高泥村将围绕海水养殖这一强村富民产业,持续引育集聚高端人才,带动网箱规模化养殖、浒苔养殖加工、良种育苗、农旅融合等产业发展,让大黄鱼成为真正的共富“鱼”。

策划:沃远飞

统筹:陈金莲

执行:张雯雯 俞烨

鸣谢:宁波市委网信办 象山县委网信办 象山县黄避岙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