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爷爷,开中医馆为病人望闻问切;母亲,跨感染科、超声科两个科室行医40年;他,带领感染科与重症医学科创新多学科诊疗模式;儿子,正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

他就是,“上海好医生”、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兼感染科主任李响李响身上有多个标签——“从医32年”“在ICU奋战14年”等,但最令他自豪的是“医学世家”。从可以追溯的爷爷到现在的他,李响一家的从医之路已经传承了三代人,并且这项事业还在继续。“不用说我爷爷,单从我母亲到我这几十年,医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治疗手段更多了,康复概率更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过去很多无法治疗的疾病

现在也能够治愈

关于爷爷的行医故事,李响了解得并不多,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了解,更多的是从母亲身上耳濡目染的。“读中学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了医院的家属院,我在那生活了很多年,看到了很多医生,也听到很多医院里发生的事。”李响告诉记者,母亲1959年到九江卫生学校医学专业学习,在九江传染病医院从事传染性疾病诊断治疗工作直至退休。1983年,超声医学兴起,她通过学习深造,实现了从传染科到影像科的转型。“当时,她已经42岁了,这样的选择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响母亲做B超

在李响的记忆里,早年母亲虽然从事的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但她的诊室和普通诊室没有太大的差异,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听诊器,以及简单的化验手段。“那时候戴的口罩、手套和防护服跟现在都没法比,口罩是棉纱的,手套是橡胶的,防护服是布料的,都是那种消毒后重复使用的,消毒也只是用高压蒸汽,更没有空气消毒,病房条件相当简陋。”

现在就完全不同了,使用的都是一次性、高质量防护设备,环境消杀也跟国际接轨,治疗手段更多,硬件环境更好,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急速下降,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有一点很明确,过去很多无法治疗的疾病现在也能够治愈,比如耐药性的肺结核、肝炎,药物的副作用更小,康复时间也更短。另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也更多了,比如各种疫苗的出现,直接将很多传染病扼杀在摇篮中。”李响深有体会地说道。

从防治、诊断到抢救、治疗

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

李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重症医学科主任。很多人会笼统地认为,他就是ICU负责人。“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一般我们说ICU主要是指重症监护室。”李响介绍说,重症监护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也就20多年,2010年他到闵中心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的监护室,2013年搬到急诊大楼后才慢慢扩大,到2018年正式挂牌重症医学科,成为区域中心医院最早建立重症医学科的医院之一。“重症医学科对人员、设备、场地等要求更高,也有更为具体的科教研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响以前的工作环境

从2013年的4名医师、10名护士发展到22名医师、40名护士、32张床位的规模,闵中心重症医学科在同级医院中脱颖而出,为更多危重患者带来希望。今年,在重症医学科创新多学科诊疗模式背景下,感染性疾病科与重症医学科建立跨专业大学科,李响担任大学科主任,带领两个团队再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从发热门诊到传染病房再到诊治平台,不能光靠传染科一个科室单兵作战,需要形成区域诊疗体系,我们探索把感染和重症结合,对所有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疾病,从防治、诊断到抢救、治疗,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李响说,目前医院在申报上海市区域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IDC),今后将负责辖区内传染病病例的临床监测、隔离收治和轻中度病例救治等工作,并开展标准化建设。

医学再发展

都离不开治病救人这个初心

说起自己的从医之路,李响坦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家里没有人特意跟我灌输以后要当医生,小的时候也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高考的时候报志愿就填了。我个人的经历感觉,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我母亲那一代,条件比现在更苦,但当医生的职业成就感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对我来说,学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的身体力行,无形中种下了李响从医的种子;而李响的一举一动,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他的儿子。“他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对医生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长辈日常工作的观察获得的,平时我们也没跟他讲过什么大道理,可能他比较认可我们的工作。到了高考的时候,他看到父辈走了这样一条路,自己也想去尝试一下,就报考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李响说,目前他儿子学的是临床医学,还在学习阶段,今后不管是当医生还是做医学相关工作,他都支持,毕竟时代在发展,医学在不断进步。

不过,在李响看来,医生作为一项最传统的职业,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或是今后,初衷都是为病人服务。“1000年前是这样,1000年后也一定是这样,医学再发展,都离不开治病救人这个初心。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要做的都是帮助患者、安慰患者、治愈患者,这也是医学发展的核心。”李响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常会在家中煮一些稀饭,带给病房里外地来的伤寒病人吃,帮助病人更好地恢复,时至今日,“煮稀饭”这一行为已过时,但为病人着想的这个“传家宝”一直在心中,也是他不断走下去的根本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陈美玲 王嘉玮(见习)

部分供稿:区卫健委

初审:陈依婷(实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