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新能源汽车由 “电动化” 迈向 “智能化”的阶段,汽车电磁兼容行业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聚焦电磁安全新要求、破解新难题、促进创新技术形成与优质品牌建立,在2024第九届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研讨会暨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发布会中,浙江大学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李尔平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电磁兼容新机遇和新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6日,“第九届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研讨会暨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发布会”在合肥成功举行。会议中,浙江大学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尔平进行了题为《AI赋能的智能网联车移动电磁环境挑战》的院士报告。

李尔平表示,智能网联车电磁兼容是多尺度、多物理、多系统的超高复杂度问题,尤其是在动态电磁环境中保证电磁兼容性(EMC),与静态汽车的标准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的快速发展,传统汽车的电磁兼容标准无法满足当前技术需求,迫切需要制定智能网联车符合移动电磁环境的测试标准体系。

李尔平提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车辆的电磁兼容理论要新发展,不管是标准、测试、研发都要上升一个层次,跟以前常规的电磁兼容问题不一样,一定要把移动加进去。”

李尔平认为,电磁兼容是车规级芯片功能可靠性的关键要素,而车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车规级芯片对电磁兼容的研究。对于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李尔平指出四个问题:

1、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通信大尺度、多维度仿真,使传统仿真工具效率底下甚至无法使用;

2、车联网全场景多模式通信环境建模困难;

3、电磁干扰影响车联网通信性能的底层机理和量化关系尚不明确;

4、提升车联网通信质量的EMC设计方法待开发。

对此,李尔平希望集成电路供应商及客户,能够通力合作,共同面对电磁兼容领域的挑战,并给出三个方向性建议:

1、对于评估移动电磁环境下和面向全生命周期不同时空场景的车联网宽带、瞬变电磁干扰信号,应进行测评技术的相关研究,推动车联网移动电磁环境全生命周期的EMI评测系统产业应用。

2、对于快速定位智能网联车内部的电磁干扰源,应进行诊断技术的相关研究,推动车联网电磁干扰跨尺度高性能诊断技术及系统产业应用。

3、对于车联网多尺度、多系统的电磁干扰信号的仿真工作,应进行仿真技术的相关研究,揭示车联网通信性能下降的底层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