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象山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方针,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象山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实施“海洋强县、美丽富民,都市融入、变革驱动”等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县各项事业实现重大飞跃,多项成果从无到有,象山已经从以“老渔船、小海鲜”而闻名的生态后花园,逐渐蝶变为兼有“大花园、新经济”气象的滨海大花园,加速从传统渔业的千帆竞发,向海洋经济的“万物开源”跃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士伟/摄

一、经济总量持续壮大,综合实力由弱变强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建国初期,全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4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16亿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到1.2亿元,到2003年突破100亿大关,2008年、2011年、2015年、2018年分别跃上二、三、四、五百亿大关,2023年达到770.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4位,名义年均增长12.1%,占全市的比重为4.7%。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从1949年的65元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133590元,名义年均增长10.9%,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8958美元,已达到世界银行最新国别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14005美元)水平。

(二)财政实力由弱变强

1949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0.02亿元,1978年上升到0.19亿元,年均增长8.1%;2003年突破10亿元,2013年突破50亿元;2023年,财政总收入达109.43亿元,较1949年年均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5年的1.02亿元到2007年突破10亿元,2023年上升到64.68亿元,年均增长16.0%。

(三)居民生活走向富裕

1949年,全县共有农业人口23.46万人,占总人口94.5%,农民一年收获除却租税,所剩无几,遇上旱灾台风更是雪上加霜,1978年以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150元。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621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6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411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缩小至1.65: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将常/摄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建国初期,全县第一产业占比高达76.8%,三次产业结构为76.8:0.7:22.5,生产基本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随着二产和三产的不断发展,一产占比逐渐减少,1985年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结构为38.5∶41.6∶19.9。1997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达到27.5%,三次产业结构为26.5∶46.0∶27.5,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2007年二产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1.9%,三次产业结构15.2∶51.9∶32.9。2020年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二产,达到44.8%,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次产业结构为13.9∶41.3∶44.8,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13.0∶38.0∶49.0。

(二)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从户籍人口来看,194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4.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7万人,占5.5%。1978年达到45.20万人,非农业人口占7.5%。1986年以后,户籍人口基本稳定在50万人以上,2023年户籍人口53.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35万人,占比39.8%。从常住人口来看,2011年全县常住人口52.22万人,城镇化率54.9%,到2017年突破60%,2023年常住人口57.71万人,城镇化率63.1%,年均增加0.68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按照统一口径计算,2007年全县就业人员27.56万人,到2022年达到37.90万人,年均增速2.1%。

(三)美丽乡村彰显底色

建国初期,农村居住环境简陋,温饱难以满足,建设滞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县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速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和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23年底,全县行政村355个,其中省A级景区村180个,公共交通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8.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目前全县已形成特色优势农业、现代渔业、滨海旅游、影视文化等4条百亿级产业链,建成3A级以上旅游景区9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颖俊/摄

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二三产协同并进

(一)农林牧渔业持续增产

建国初期,全县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0.15亿元,粮食总产量7.08万吨,粮食亩产237斤。随着土地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林牧渔业迅速发展,改变了结构单一的农业经济。到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0.89亿元,粮食总产量17.85万吨,粮食亩产507斤,水产品产量3.06万吨。到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5.70亿元,粮食总产量8.21万吨,水产品产量57.68万吨。2023年,象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51亿元,是1949年的1183倍。

(二)工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建国后,工业发展逐渐起步,到改革开放以前,象山工业以手工业为主,基础薄弱,发展缓慢。1949年仅有工业企业51家,工业总产值108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象山县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经济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纺织、机械、建材等主导行业发展较快。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215家,工业总产值0.85亿元,是1949年的78.5倍,名义年均增长16.2%,工业增加值0.33亿元。“十二五”以来,象山县把工业强县摆在全县工作的首要地位,汽模配、针纺织等特色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1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13.29亿元。202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20.89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1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实现产值893.79亿元,销售产值833.48亿元,实现增加值182.02亿元,营业收入809.33亿元,利税总额51.5亿元,利润总额35.33亿元。其中汽模配企业107家,完成产值182.75亿元,针纺织企业193家,完成产值94.6亿元。

(三)服务业发展迅猛

1978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0.23亿元,到1995年突破10亿元,到2011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15.83亿元,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77.02亿元,比1978年名义年均增长17.9%,占GDP的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4.4亿元、34.5亿元、46.0亿元、45.1亿元。金融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45.33和1592.35亿元,比1978年年均分别增长21.4%和2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孔展/摄

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发展活力大幅提升

(一)固定资产投资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以前,国弱民穷,投资的主体较为单一,1953-1977年全县投资总量不足5000万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多元投资主体的参与,建成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1978年增至0.09亿元,到2010年突破100亿,达到116.13亿元,至2023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50亿元。房地产投资从1990年的0.0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1.35亿元,年均增长24.5%。获批成立象山经济开发区、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等2个省级开发区,2023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65亿元。

(二)消费品市场逐渐繁荣

建国初期,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7万元,1985年突破亿元,1995年突破10亿大关,2010年跃上100亿大关,达到106.41亿元,2018年跃上200亿大关,达到211.87亿元。202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9.79亿元,75年来年均增长11.9%;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保有量为81辆,较2007年增加77辆;县内拥有半边山皇冠假日酒店、半边山工人疗养院和象山港国际等知名酒店,年营业收入均超过4000万元。

(三)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自营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7367万美元到2011年突破20亿美元,达到23.38亿美元,年均增长26.7%,其中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5032万美元到2011年同步突破20亿美元,达到20.94亿美元,年均增长27.1%。2023年,自营进出口总额为236.86亿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03.45亿元,主要出口商品从2000年的针纺织、粮油类转变为2023年的机电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旭/摄

五、特色经济多点开花,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一)建筑经济声名鹊起

象山是浙江省政府第一批命名的“建筑之乡”,建筑经济总量、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长期稳居宁波首位、全省前茅。50年代,象山仅有泥工、木工千余人。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向外拓展,象山建筑在浙江、上海等地建立了良好口碑,龙元、宏润等一批建筑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支撑着全县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5570万元到1990年的2.2亿元,2002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到2023年,全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1.16亿元,与1985年相比,年均增长19.7%。年末共有建筑资质企业255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5家,一级资质企业28家,二级资质企业139家。

(二)海洋渔业领跑全省

象山县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丰富的海洋资源造就了象山百里黄金海岸和千里鱼乡风情,被称为“中国海鲜之都”。1949年象山水产品产量4851吨,渔业总产值111万元。1978年,水产品产量增至30630吨,渔业总产值为1671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6.3倍和15.1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现代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资源潜能深入挖掘,海洋产业层次不断丰富。2023年,全县实现渔业总产值134.63亿元,共有机动渔船2887艘,占全省近20%,水产品产量为68.61万吨,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二。

(三)滨海旅游全面打响

1997年以来,象山依托“海洋、生态、文化”优势,着力打造主题滨海休闲基地,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海鲜餐饮等一体化综合型产业,松兰山度假区、中国渔村、影视城、阿拉的海等大批景点相继形成,“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风情石浦港、斑斓西沪港”4条标志性海岸带成为旅游金名片。2023年末全县共有民宿1369家,客房14045间、床位25247张,62家等级民宿入驻“游浙里”平台,现有省等级民宿62家,市叶级客栈13家。全年共接待游客768万人次,较本世纪初年均增长14.1%。象山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基础设施重大飞跃,城市承载能力增强

(一)交通体系日益完善

1949年,全县陆运工具仅有30辆人力车,交通运输基本靠海运,水路货物运输量仅2.98万吨,占比94.3%,周转量为217.39万吨公里,占比99.5%,县域交通向有“山海阻梗,行旅不虞”之说。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承载能力逐渐加强,交通方式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特别是2012年12月象山港大桥建成通车,象山开始融入“宁波半小时、杭州两小时、上海两个半小时”经济圈,2019年1月浙江沿海高速公路(象山至乐清段)正式通车,全长55公里,象山从交通末端转变为交通节点。2023年3月市域铁路象山线全面开工,标志着象山全面进入轨交时代。

(二)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

建国初期,全县仅1家邮电局,邮路长及单程410公里,仅靠自行车和步行送达。75年来,随着物流业迅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加速推进,提升了邮电通信业务发展水平。2023年,全县邮政局24处,邮政业务总量2.9亿元,实现快递业务总量2877万件,快递业务总收入2.58亿元。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7.6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81.4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9.3万户,分别比2000年减少1.0万户、增加72.6万户和29.0万户。

(三)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备

自2003年以来,城市建成区覆盖绿化面积从443公顷增加到2023年的1865公顷,年末实有公交车从166辆增加到649辆,出租车从75辆增加到222辆,城市供水管道长从418公里增加到1371公里,供水总量从2430万吨增加到3989万吨,城市液化石油气供气量从4600吨增加到7775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96.5%提升至99.5%,污水处理率从35.7%提升至98.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95.5%提升至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尹建成/摄

七、社会事业日益繁荣,科教文卫蓬勃发展

(一)科技成果显著

建国以来,全县大力发展科技,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1996年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全县专利授权数从2000年的37个增加到2022年的1212个,科技单位数从2000年86个增加到2022年的689个,科技人员从2000年的1672人增加到2022年的4409人,R&D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0.64%上升到2022年的2.83%。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1.51亿元,增长9.3%。截至2023年底,招引培育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次,获批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和资质23个,授权专利155件,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单位92家。

(二)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1949年,全县在校生数8170人,其中中学在校数366人,初中以上在校生占比仅为4.5%。75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基础教育成就斐然,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2023年末,全县有普通高中6所,职高3所,初中25所,小学23所,幼儿园50所。在校普高学生8405人,职高学生4242人,初中生16955人,小学生33759人,在园幼儿13653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全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16.97亿元,是1978年的831.7倍,年均增长16.1%。

(三)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1952年,全县仅有2个文化站,全年电影放映场次不足100次。随着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6年象山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根雕之乡”。1998年起,象山县政府创办中国开渔节,目前已连续举办26届,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2023年成功举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沙滩排球、帆船赛事。2023年末全县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各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8个。县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10.1万人次,接待团队297个,全年引进高雅艺术演出90场次,送戏送文艺进文化礼堂325场。

(四)医疗卫生水平提升

1949年,全县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1家,卫生技术人员72人,床位数42张。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加快推进医疗体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启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规模、条件、水平和能力都有了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2023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31个,是1949年的16.6倍;卫生技术人员4962人,是1949年的68.9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597张,是1949年的61.8倍。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4.09人、注册护士3.82人、床位4.85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敏勇/摄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象山经历了食不饱腹、生产落后的时代,也走过了大变革、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同全国人民一起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回首来路,我们热血潮涌,展望未来,我们壮志满怀。今后,象山将继续为省、市经济稳进提质,建设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坚决扛起做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好“海上两山”实践地、打造共同富裕样板县的历史使命作出相应举措,不断踏浪前行、向海图强。

阅读更多:

来源:象山县统计局

一审:应霞艳

二审:方子龙

三审:赵菊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谋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象山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谋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象山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