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民
上世纪30年代,奶奶的父母为了给儿女挣下点儿家产,跑关东攒了几个钱。奶奶嫁给爷爷时,带过来一个小衣柜和两个箱子,还有一个方桌、一把椅子。这在当时算很不错的条件了,奶奶为此很是荣耀了一番。
母亲和父亲结婚是在1950年的冬天。母亲娘家兄弟姐妹五个,她排行老大,家里穷,孩子多。母亲看上了从部队转业回家的父亲。父亲是伤残军人,那时有粮食补贴,一年八百斤谷子和八百斤苞米。母亲说,不管别的,嫁过去起码能够吃饱了。
母亲出嫁的嫁妆,只有一床被褥,算一铺一盖。有钱人家嫁女,要陪送大小衣柜,母亲没这条件,跟外祖父要一把椅子,说闺女出嫁带把椅子,娘家是个依靠。外祖父拿不出来,母亲只好作罢,噙泪出了家门。
结婚后,我们兄妹六个相继出生。母亲给我们手工做的衣服,大的穿破了,缝缝补补给小的穿,堆积起来,没地方放。母亲梦里都想有个大衣柜和小衣柜,方便搁衣服。
爷爷家里有一个小衣柜和两个箱子,算奶奶带过来的,父亲和叔叔分家时,奶奶说把衣柜、箱子给兄弟俩平分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父亲什么都没有分到,为此事,父母亲和叔叔闹了好几年矛盾。
1978年,条件好一些了,村里有一户往城里搬家,一些大件的家具要处理掉,母亲将人家的大衣柜买到手,专门请人用红漆刷新,很耀眼。母亲把衣服装进去,很幸福地搓着手说:“这回好了,这回好了!我终于有大衣柜了。”多年的理想得以实现,梦里她都笑着。
每天早晨,母亲会用抹布轻轻地擦拭大衣柜,容不得有一丝灰尘,直把它擦得干净明亮,嘴里念叨着:“要有个小衣柜搭配着就更好了。”是啊,那大衣柜笔直地立在墙角,身边没个陪衬,不免有些单调。
转过年,父亲到集上买回上好的松木,请木匠打了一个小衣柜,也漆得红红的,和大衣柜并排立在一起,高矮相配,相得益彰,仿佛如胶似漆的新婚夫妻。一进屋,它们就像两面镜子,将屋子映得明亮光彩。
待到1981年我结婚,母亲说,家里日子好了,要给你好好准备一下。母亲说:“不用你媳妇家准备嫁妆,我们包了。要有三转一响两固定,三转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是收录机;两固定是大衣柜和小衣柜。”
我说,虽然如今条件好了,但也没必要费心铺张。母亲固执地说:“家里不用你操心,只管好好工作,等着结婚就中。”
我晓得,母亲十几年省吃俭用,就为了儿子结婚体面一些,弥补她当初结婚无嫁妆的缺憾。
妻子只带来了一个箱子和四铺四盖、一把椅子。这就足够了,在我们村算相当富足的。结婚后,看看家里的嫁妆,有了天堂般生活的感觉。
2017年,我们家第四代——我的外甥结婚,妹妹给他在县城里花40万元买了11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好,又买了42英寸液晶电视、电冰箱,合计差不多花了70万元。女方带的嫁妆是一辆轿车。
母亲到城里外甥的新居安家,进门,目光四处踅摸,地面是木地板,顶棚雪白,四壁空空的,她不解地问孩子:“你们的衣服放哪儿,怎么没买大小衣柜?”
她的外孙笑笑,拉开壁橱的木板门,里面挂满了新衣服。母亲看得眼都花了,感叹道:“现在结婚,真是上了天堂,搁在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呢,你们年轻人真是生在蜜罐里啦。”
回家后,母亲说:“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这才十几年的光景,老嫁妆已经不时兴了。我这大小衣柜,将来谁要呢?”
母亲摸着她自己的宝贝衣柜,喃喃自语:“说不定以后成了烧柴火呢,唉!”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高中退休教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