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证海淀巨变,祝福伟大祖国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记者走进海淀家庭

聆听他们的幸福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做梦都想不到,能从农民走上管理岗位,在这么美的园区里工作。”刘龙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期参与园区日常的运营保障管理工作。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他,见证了园区从工业厂房到科技园区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他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因为科技园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公园”中的科技园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升人,在后屯村居住40多年了。20多岁时,我就来到东升拔丝厂工作,后来又去锅炉厂做技术工人,从裁剪铁板到焊接,干过不少工种。”

据刘龙介绍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期

地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交界处

曾经,这里汇集着拔丝厂、

锅炉厂、变压器厂等工业企业

在北京小有名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城乡结合部

然而,工业发展的同时,周边环境却不尽如人意。刘龙向记者细细讲述道,十几年前,园区所在的后屯村路面坑坑洼洼,扬灰的道路两旁是连片的平房,电线在低空中交错,周边聚集着废品、垃圾回收站,污水横流、垃圾乱堆。后来,乡镇企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传统工业也不再符合海淀发展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中的中关村东升科技园

2007年

东升镇正式关停淘汰低端乡镇企业

把工业大院改建为科技园

2012年成为

第一个以“中关村”冠名的乡镇科技园

东升镇的整体面貌

随着科技园的建立而发生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不一样了。”刘龙欣慰道,“我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工作,真是难以想像。我平时就喜欢饭后在科技园里散步,这里的每一处建筑、绿植、溪流,可以说每个小角落我都转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期,一栋栋写字楼凸显着现代时尚的气息,办公、会议、商务活动汇聚其中。园区内应季植物尽情地开放,同时还有小公园、步栈道、小桥流水、亭台等多重休闲空间,与西小口公园、东小口森林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道,形成了一片蓝绿交织的景观地带,工作环境优美宜人。开园至今,科技园已入驻了320余家企业,2023年园区产值达346亿元。

入股分红当股东

科技园区的建设

不仅让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更让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股东”

成了村民们的新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一:刘龙

“科技园的建立,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最大的改善就是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据刘龙介绍,他们一家2009年告别了平房院落,住进了三居室的回迁房。他的新家距离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期步行只需5分钟,附近就是地铁8号线西小口站,周边还建起了不少公园和商圈,工作生活很是方便。

刘龙介绍,当时的东升镇选择了一条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成立集体经济股份社,并积极探索在集体土地上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经营管理的模式。农民参股成了集体产业股东,长期享受资产增值收益,还可以就近到企业就业,增加劳动性收入。

2014年,东升科技园用了一年的时间,成功取得了首批11栋房屋的集体所有权证,这也是全市首个集体土地房产证。通过不断发展,东升镇形成了以农民为主导,将集体土地用于高科技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融入城市,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成熟模式,成了区域发展的标杆。这样的发展模式也被北京市正式确定为“东升模式”

“很多以前厂里的员工,后来都成为股份社的股东。如今退休了,既有退休金,又能享受年底分红,收入连年提升。”刘龙说道,很多像他一样的农民真正告别了“吃瓦片”,成为了“有房屋、有工作、有资产、有社保”的新型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龙及家人

现如今

刘龙和他的爱人时常会感慨当下的好日子

“从农民到股东,自己真正体会到

家庭生活水平和工作质量都大幅提升了,

幸福感水涨船高、与日俱增。”

记者:阚丽丽

编辑:李祎乔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