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高位,享受正部长级待遇,一生传奇,也一身清白。他子女众多,却无一人从政,他就是原来的公安部副部长于桑。

在子女眼中,于桑从不攀附权贵,对得起党和人民;而在他身后,这6位子女也身体力行着他的教养和理念。

有父如此,子女自然不容易走上弯路;而能将父亲的遗志继承得这样出色,这样的子女也是让人羡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生涯

于桑是1917年出生,四川渠县丰乐乡郁家湾人,原名郁朝贵,这个名字有富贵吉祥的意思,但却并没有为于桑带来幸运,他很早就因为家道中落,被迫离家了。

于桑离家很早,14岁就因为父亲离世,族人抢夺田产,出门后再没有回过家乡。

在后来小女儿毛毛的回忆中,于桑从来没有向他们提起过老家的人或事,甚至让他们误以为老家已经没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于桑只是对早年间宗族亲友的薄情感怀在心。

彼时,他父亲刚刚离世,只留下他们孤儿寡母,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但分到的却是最差的地和最破的房。

于桑因此认清了人情冷暖,知道凡事只能靠自己,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片天地,才能给母亲,给亲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他是在1933年加入了工农红军,开始了革命生涯,当年才不过1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参军之前,他还去过县城的一家铺子做过学徒工,过着任人差遣,打杂做饭的贫苦日子。

他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丰富,因此吃了很多的苦头,甚至被诬蔑欠了钱,要用工钱来抵债。在这样的磨砺之下,于桑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变得胆大心细,做事也十分地麻利、勤快。

经历了人间疾苦,于桑也愈发感受到红军和共产党的伟大和力量,意欲加入其中,让贫苦百姓能够翻身,当家做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桑加入共产党,正是红军长征开始的时候。他也是在这一时期,有了自己的第一次改名。

他先是将郁朝贵的名字改为了郁谦,主要是因为原来的名字太过俗气,在红军队伍里面体现的思想境界更不高。

郁谦这个名字就不一样了,与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谐音,体现了他年少时期的英雄志向和宏伟抱负,意图将侵略者赶出祖国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参加红军3年后,于桑就加入了共产党,随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正式把名字改为了于桑。

在小女儿毛毛看来,父亲的这一次改名有着和族人彻底决裂的意味。

因为“于”这个姓氏虽与“郁”谐音,但到底是将原来的姓都换掉了,显示出了要自立门户的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于桑并没有想要和老家亲友恩断义绝。1950年,他调到重庆工作的时候,就特地托人给老家带过话,说有需要可以去重庆找他,安排工作。

彼时,新中国尚处在刚刚建立的阶段,政权还不稳固,郁家的族人担心国民党可能反扑,也担心于桑仍记得他们当初施加的不公正对待,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于桑。

只有一个于桑母亲改嫁后的继女,于桑的继妹愿意跟着他出来。

后来,这位继妹参了军,也提干了。倘若当日他的族人都愿意听他的话,他们以后的日子肯定会比在郁家湾过得要好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红军时期,于桑吃过不少苦,还曾因为感染风寒,险些死在了长征途中。

彼时,他发着高烧,又呕又吐,最后昏睡在了路上。他这样的状态,身边的战友们是无法带着他继续赶路的,只能留他呆在原地,同时留下了一碗水和一些炒面。

于桑是凭着自己超人的意志,以及红军收容队战士们的帮助,才摆脱了陷阱,终于从病痛中苏醒过来,走出了草地,完成了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中共中央调查部党委书记、部长罗青长对于桑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印象颇深。

两人曾在一次战斗中被困在一个战壕里,面对敌人子弹的扫射,他们身上都沾了血,抢着给对方包扎。

这时,罗青长看见于桑对他露出了一个微笑,就是这个微笑带给了他无比的信心。

在罗青长看来,于桑的这一笑里面饱含着对死神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