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滩议事团"的提议下,河东小区建成"茶咖空间"。

90后余玓瓅,在新能源行业从事行政工作,2022年入住华润有巢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社区推出的"家门口新职社"改变了她原先平淡的"两点一线"生活,从此开启直播之路。探店,也探社区活动、生活方式,满满活力溢出镜头,激发了整个社区的参与热情。

作为今年闵行区"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项目之一,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在闵行区全面推广,并不断拓展内涵。

闵行区,上海农耕文化发祥地,亦是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被老上海昵称为"四大金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闵行意象"。如今,老树新芽,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聚集区的探索中,逐步建成了一个经济总量、居民生活、城市化进程、公共服务等诸多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的主城区。

去年,闵行区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硬科技增添了软实力。

"创建工作做到百姓家门口、落到群众心坎上。"今年有11个区级、14个街镇级实事项目纳入全市文明城区创建实事清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放眼上海,"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实事项目发挥着"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提升"助推器"的倍增效应,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将民生愿景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家园:"东滩合伙人"提供原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士林说,文明城区创建,就是要生产、生活与生态协调发展,宜居安居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要两手抓、两手硬,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29日下午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一年来,当地构建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取得了新进展:为充分发挥文明创建的带动作用,来自马桥镇文明办的李建军在这儿建起"新家"党支部,联动辖区内10家新型居住社区,探索其中共性需求。

"我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2年,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找到了工作,结识了朋友,现在更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新家"宣讲员钱丽丽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们深情讲述。

这样的文明创建实事项目还有很多。前几天,一场社区大讨论在河东社区人民城市议事厅举行。主题是"被3条市政道路横穿的小区,怎么管?""一老一少",是现场的活跃群体。

河东小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位于新中国首批工业卫星城,老龄化程度超40%。今年,通过旧房改造的契机,来了一批年轻人——科创港湾公寓是全市首批嵌入在已建成小区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一大批青年在此就业、创业,实现青春价值。

这一新型社区模式,为老小区注入青年力的同时,也带来治理考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宁介绍,河东小区融合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和能人达人等区域资源,引入"东滩合伙人",培育"东滩议事团",将45项居民需求整合融入"美丽家园"建设,社区食堂、茶咖空间等功能应需而生。作为闵行区"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区级项目之一,"美丽家园"建设今年又将惠及近1.2万户家庭。其所在的江川路街道,也入选上海市青年发展型街镇建设试点。

乐园:滋养特色产业打造"田园牧歌"

离中心城区最近的乡村在闵行区。近年来,闵行区充分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探索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融合之路,为区域发展注入活跃动力。

一片树林、数间平房、几只猫狗,是汇中村栖村小院的"田园牧歌式"图景。栖村,与"七村"谐音,代表闵行区"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上的7个文明村联盟。

建设用地分散,一度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如何破题?由文明创建提供软支撑,"一条保留带,六村齐振兴"。乡村导入优质文旅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规划连片实施,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提升,也滋养出特色产业、拓展新业态。

由此,一群出生于农村的年轻人回来了,并打造了露营直播带货基地。林地空间搭起露天平台,室内空间也做了多样重组以适配不同需求。国庆假期游人如织。

汇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陶佳瑛坦言,年轻人回乡创业,对公共设施、服务提出更多需求。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作为上海市文明村,村里的文明实践站成为六村联动的"城市田园HUI客厅",并以此为平台,陆续组织了骑游、村BA、集市等一系列活动。

一方乡土,孕育一方记忆。马桥镇同心村则以创建全国文明村为契机,依托荷巷桥老街、商埠码头、名人故居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精心打造"同心乡愁记忆馆",为村民打造一个拾起回忆、提醒美德、呼唤传承的空间。今年,马桥镇又启动"马吟乡野"乡风文明领航行动,进一步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城市发展的归宿,是让更多百姓幸福生活,把‘诗和远方’带到群众身边,是奋斗的初心和目标。"闵行区精神文明办负责人说。

作者:王宛艺

文:本报记者 王宛艺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