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位于江苏省和安徽省交界处,完全属江苏境,北边属宿迁,南边属淮安,两市差不多各占一半。洪泽湖是怎么形成的,为何归江苏独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北平原中部西侧,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废黄河,东临京杭运河,西接岗坡状平原。洪泽湖西纳淮河,东泄黄海,南往长江,北连沂沭,淮河横穿湖区,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河上游从源头至洪河口,长360千米,水面落差178米。中游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长490千米,河面落差16米。淮河下游从洪泽湖出口经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入海口称为扁担河口,长150千米,河面落差仅6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泽湖东西长约60千米,宽约58千米,在正常水位12.5米时,平均水深约1.9米,最大深度4.5米,库容量31.27亿立方米,湖水表面积为2069平方千米,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次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千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又是航运枢纽,70%的水源来自淮河。洪泽湖出水水道主要有四个: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汉时期,洪泽湖并没有如今辽阔的水域,最初只是淮河南侧的一些浅水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汉朝之后,一些小湖已经消失,水面缩小,改称破釜塘。

三国时期,魏国邓艾在此筑堤造湖,以供屯田之用,称白水塘,史载“周围250里,开八水门,溉田1.2万顷”,大概位置在今洪泽湖东南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16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扬州,一路干旱,经过这里时喜逢大雨,湖水大涨,将其改名为洪泽浦。唐朝时又改称洪泽湖,但水域面积并不大。

1128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黄海,所谓夺泗入淮,夺淮入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滚滚而来,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在1128年-1855年这七百多年间,黄河夺淮入海,从江苏北部流入黄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夺淮入海,泥沙淤积,入海水道河床越来越高。黄河水患频繁,严重威胁到京杭大运河的安全,明朝廷钱粮依赖依靠江南,嘉靖时期,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他发明束水冲沙法,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加高加长洪泽湖大堤(高家堰),用淮河的清水来冲刷黄河河道,将泥沙冲入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时京杭运河淤积,为了保证大运河航行,便引黄济运,打通黄河和洪泽湖。黄河水先入洪泽湖,然后再出海。之后洪泽湖便快速淤积,湖面扩大,水位变浅。湖堤越修越高,洪泽湖终成悬湖,“堰堤大有建瓴之势,城郡更出釜底之形”。不断加高洪泽湖大堤,导致洪泽湖水位上涨,泗州城终被淹没,明祖陵也没于洪泽湖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洪泽湖大堤,在洪泽湖东安,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堆头村,长67.25千米,堤顶海拔高19-19.5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851年 (清咸丰元年),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洪泽湖水位猛涨,礼坝(位于今三河闸南岸)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太平天国五年),黄河在河南开封府兰仪县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出海口再次回到渤海。

1955年以前,洪泽湖属安徽和江苏共有,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淮河流域几次强降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由于洪泽湖分属安徽、江苏两省,在处理泄洪的问题上,需要多方协调,效率比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为了提高效率,更快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洪涝灾害,安徽的泗洪县和盱眙县划归江苏,江苏的砀山县和萧县划给安徽省。从此,整个洪泽湖都纳入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