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家王蒙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如今时光荏苒,已经过去5年。

新疆,在王蒙先生的人生轨迹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29岁到45岁的16年间,他在这里挥洒着汗水和激情。

这片边疆热土不仅向他展现了独特的风情,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永远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

他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文学创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而今天,是这位传奇作家90岁的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动使人信服,信服就自然远离极端,远离狭隘,远离民族地域宗教之类的隔阂,就不会给自己预设拒绝他人的标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敞开心胸,豁见天地。”
――王蒙

▲纪录片《我到新疆去》王蒙篇

01

我到新疆去

The rose is red,

The violet blue,

Carnation’s sweet,

And so are you.

托马斯·哈代字里行间洋溢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而我们的主人公——王蒙先生,将自己从29岁到45岁十六年间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与新疆这片热土作伴,在这里挥洒着汗水和激情。

在这片神奇的边疆大地上,他不仅收获了浓浓的人民大爱,还体会到了恰如诗句般远离尘嚣的人间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3年底,王蒙先生拖家带口第一次踏足遥远的乌鲁木齐,开启了与新疆相濡以沫的人生旅程。

此后,他又先后来到麦盖提、巴彦岱等地,投身于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与当地的农民朋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学会了维吾尔语,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从此,这片边疆热土便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这片神奇的新疆大地,不仅向王蒙先生展现了独特的风情,更给他的人生增添了鲜活的“新疆元素”。在这里,他经历了一段艰苦而又愉悦的时光,收获了难能可贵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滋养。

02

迎面而来的,车夫的那一嗓子

说到歌舞,必定要提到新疆。作为一个从小对声音敏感的人,到了新疆的王蒙先生自然而然地被新疆本地的维吾尔语歌曲吸引,其中之一就有伊犁民歌《黑眼睛》。

قاپقارا قوي كۆزلۈگۈمجانىم پىدا بولسۇن ساڭاجېندىن كەچكەن سەتەڭلەرئاشىنا بولسۇن ساڭايار سېنىڭ دەردىڭ ياما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那美丽的黑眼睛,正如我那羊羔的小黑眼睛,爱情的火焰燃烧,我的心就快变成烤肉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词,经冬夜拉煤(取暖的燃料)喝醉酒的马车夫一步一跌,扯着嗓子螺旋式地唱出来,呼天喊地,欲生欲死。既成为演唱者的一种享受,也将听歌的人带向远方,裹进深情。

新疆的浪漫民歌融化了王蒙先生的心。

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谣,成为王蒙先生了解和感知新疆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倾听这些动人心弦的歌声,他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维吾尔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这些珍贵的文化元素,也必将成为王蒙先生笔下生动动人的创作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维吾尔语的浪漫,

有味道的人才能驾驭

“到新疆太棒了!因为它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包括宗教,这里头有多少学问呢!”多年后,王蒙先生在采访中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他的维吾尔语水平相当不错。会唱民歌,能读著作,交谈自不必说,理解起谚语来也毫不含糊。

在生产队,他学会了维吾尔族谚语“男子汉应该经历多方”;在生活中,他知道了维吾尔人“有钱的人容易把钱用光,有茶的人容易把馕吃光”的俗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发现,维吾尔农家喜欢户外开放式的“啪啷”(聊天),也知道了喝茶掰馕吃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吃零嘴儿,拉条子、烤包子、抓饭、汤饭才算是正经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和这里的农民朋友一样,戴上“坎土镘”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峥嵘岁月里,他疯狂地学习维吾尔语,甚至说的梦话也是维吾尔语,只为更深切地感受到别样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后来,当人们问起王蒙先生:“十六年里究竟在新疆干了些什么”的时候,他幽默地回答:“我是在那里学习维吾尔语的博士后啊,预科三年,本科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博士后再两年,正好是十六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就是需要脚踏的“实地”

从北京来到遥远的边疆,王蒙先生与当地的农民朋友一起干活、吃饭,学会了从赶车到扬场的全套农活。

平凡的烟火气滋润着“老王”同志,也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拥有了自在、自足、自保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伴的少女们用墨绿色的奥斯曼草涂着眉毛,用凤仙花染红手心脚心,戴上耳环和亮丽的头巾,相互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胡同口卖土造啤酒的小贩,用蜂蜜、啤酒花、酵母和大麦酿成“格瓦斯”,装进用黑色橡胶塞堵瓶口的玻璃罐中,放在太阳下曝晒发酵,冷水降温后出售。开瓶时“嘭”地一声,非常刺激。

夏日里打馕的老妈妈赫里倩姆,每次都被熏得满脸黑。她用牛粪和煤渣,贴在墙面上晒制煤饼;做“泡孜”制酸奶,还有干酪;做迷人的拉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爹爹阿卜都热合曼一干完活,总是先围着牲口转,直到确定牲畜们的状况良好后才吃饭。他还有一个拿手绝活——自酿葡萄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两口还会不停地装扮自家小院,或砌灶、拆狗窝,或改菜园为玫瑰花圃。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舒适。

一切很平常,充满了安全感。在自传里,王蒙先生这样描述:“这里十分平凡,这里永远低调(根本不需刻意保持),这里就是那个需要脚踏所谓的‘实地’。

05

我从新疆来

1979年,王蒙回到北京工作,完成了从“到新疆去”到“从新疆来”的转变。即便离开,新疆也永远是他相濡以沫、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永远感谢,永远想念新疆。是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带给我快乐和安慰,在我最匮乏的时候丰富了我的生活,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带给我粗犷和坚强,在我最迷茫的时候带给我无限乐观的情绪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把在新疆的生活,接触到的男男女女,看到的点点滴滴,发生的丝丝缕缕,每个人的爱怨情仇,全部记录于笔下:《淡灰色眼珠》《在伊犁》《这边风景》……

他用一个个小方块字筑起了对新疆永恒的依恋和深情,也将新疆各族人民带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他对《我从新疆来》系列的面世与发行提供了诸多无私的帮助,为书籍做推荐序、友情出演MV、配合拍摄纪录片《我到新疆去》等等。

他在《我从哪里来》一书的推荐序中说道:“我支持这件事,我喜欢这一个个来自新疆的人物故事,我热爱新疆,热爱那里的各族人民,我希望为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同胞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10月16日 《我从新疆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11月 《我从新疆来》阿拉伯语版在埃及举行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11月 《我从新疆来》土耳其语版在土耳其举行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6月《我从新疆来》纪录片全球首映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5月《我到新疆去》纪录片首映式

他还说道:“‘我从新疆来’,一听就觉得是来奋斗,来追求一种更美好、更富裕的生活。”

是啊,不论是到新疆去,还是从新疆来,亦或是四面八方的每一个赶路人,大家都是在为追求一种更美好、更富裕的生活生生不息地奋斗。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