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之122

谋生的路上不抛弃良知,谋爱的路上不抛弃尊严,愿生活不太拥挤,愿美好不期而遇。

包容,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一念放下,人生万般自在。

最好的关系,人远心不远。

所以,送花者周围满是鲜花,种刺者身边满是荆棘。

善待他人,最终有利于自己。

与人为恶,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广积善缘,是在给自己铺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那时候,农村里很多人家还在纺线、织布。

每到晚上,找小朋友去玩时,几乎都看到各家的老娘们都在“嗡嗡”地纺线。

女人们手臂一伸一放间,另一只手里的纺线车,就像风车般转起来。

而一条条的棉絮,也在纺线车的转动中被纺成了棉线。

每晚上,勤快的老娘们都要纺几个“线穗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难缠的老婆婆,不但身体力行地纺线,还监督着儿媳妇每晚上也要纺几个线穗子才准休息。

所以,那时候的儿媳妇和婆婆的关系,都不好。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等这帮媳妇们熬成婆婆时,感到总算有了出头之日,准备也拿出婆婆的架子,来好好收拾下儿媳妇。

但后来的形式,却有了很大变化:儿媳妇们不但不会、不愿,也不用再做这些针线活,而且还开始学会跟老婆婆顶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在以前,农村的老婆婆纵有千般不是,儿媳妇也不敢回一句嘴。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这一句老话,就封住了所有孩子们的嘴。

不但儿子们不敢在外面说父母的不是,儿媳妇们更是不敢去说这些家务。

而新一代的儿媳妇们,哪个还拿老婆婆当回事啊!

老婆婆说话好听了,媳妇还搭理两句;说话不好听了,就像是敌人一样,动辄就是吵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现在的儿子们基本上都是怕媳妇的,也都向着媳妇说话,把老婆婆们气得半死。

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后,就闹着分家另过。

以前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很少见了。

农村的大家庭也越来越“碎片化”:一旦孩子结了婚,必须马上分家另过,这也几乎成了结婚的条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分家的时候,所有结婚前修房盖屋、彩礼请客等等的费用,都是老爹老娘承担了。

分家后,一旦年轻人有了孩子,还马上丢过来给老人照看着。

所以,在生产队里煎熬过的这拨老婆婆们,在年轻的时候受婆婆的气,等年老了受儿媳妇的气,两头都没捞到好处。

所以,老娘们再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互相说着儿媳妇们的不是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年轻的小媳妇们聚在一起,也是家长里短地说着老人的不是。

蜚语流长中,妇女们纺完线,就到了织布环节。

孩子多的家庭里,基本上都有织布机。

在“哐当哐当”的穿梭中,一点点的粗布在延伸……布织好后,还要到集市上去买颜料。

回来煮一锅开水,将粗布放进去染色,之后挂在庭院里晒干。

之后,折叠起来存放,就预备着闲暇时给家人做衣服。

这些纺线、织布的活,都是民间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妈妈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从来没接触过这些活。

开始时,一点也做不来,但为了照顾我和小妹的穿衣,只好跟着婶婶、大娘们去学。

很多个夜晚,一觉醒来的时候,妈妈还在灯下纺线。

后来,妈妈等爸爸回来时,还一起去邻居家借了一张老旧的织布机,抬回家里,放在堂屋里学着织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爸爸看着妈妈织布,总是感叹不已:“难为你了,居然也学会了织布!”

妈妈眼圈一红,轻轻叹口气,将梭子不停地从左边丢到右边,脚下“咣当”踩一下踏板,一根线就织了;再将梭子从右边滑到左边,再将一根线和粗布织在一起……

妈妈灯下织布的画面,成了童年记忆中最温馨的剪影。

“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过。”

多年之后,再念起母亲,心底也只能凝结成这句话送给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整个冬天,妇女们都在忙着这些针线活,纳鞋底、做鞋帮、做鞋子、缝衣服……

当暖暖的棉鞋,都穿在一家人的脚上后,紧跟着就是力所能及地给孩子做点过年的新衣服。

一针一线里,都浸透着对家人的关爱。

若干年后,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北方妇女再也不用纳鞋底了。

而且,很多年轻人还嫌老人做的布鞋不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已经眼睛昏花的老人,便默默收起了针线。

落满尘土的针线簸箩,也只是偶尔拿出来,缝一下被刮开了的衣服。

至于纺线、桄线、织布、打袼褙、纳鞋底……

现在,也已经都成了前尘旧事。

即便尚在北方农村生活的小媳妇们,也都是买鞋子穿,没有人会做这些针线活了。

倒是在遥远的云南,很多民族聚居区的朴实民族群众,还在延续着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在云南,居住着26个少数民族,其中有8个独有的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各有特色,绚丽多彩。

在云南的楚雄州,彝族是当地的主题民族。

楚雄彝族服饰的色彩,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所以,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是彝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其服饰表现的色彩上,可以发现历史演变、民族心理、宗教崇拜等方面,在楚雄彝族服饰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里,姑娘们从小就学习纺织和刺绣工艺,为自己做着结婚服饰。

婚后,为一家人做服饰,就成为她们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一点,和北方的女人有些相似。

但是,北方妇女做出来的服装相对简单、实用;色彩和样式,和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相比,更是有着云泥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

很多人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称赞就开心,别人指责就痛苦。

他们时刻关注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

这种人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将一点点丧失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