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态环境类投诉中噪声污染投诉量占比较高,噪声问题来源多样,扰民投诉量大面广,具有反复性、瞬时性的特点,监管难度较大。如何有效化解老百姓身边的噪声扰民问题是构建安居和谐“人民城市”的一道必答题。解决这个难题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本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联动相关部门,深化党建引领,强化市区协同,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防治机制,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共管共治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噪声监管和治理效能,增强群众对噪声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部分噪声治理典型案例如下:

静安区

静安区高度重视噪声扰民信访工作,紧盯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在房屋建筑类夜间施工领域,严把入口关、强化管理端,多措并举,不断探索房屋建筑类夜间施工噪声精细化管理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强引导,落实主体责任

在各类建筑工地施工管理工作会议和日常执法管理过程中,不断强化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和环保意识,做好普法宣传,要求推广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结合施工工地现场条件、周边噪声敏感点及主要噪声污染源情况,编制噪声污染防治方案,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和工序,进一步落实文明施工措施要求。同时,区建设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依据各自法定职责,严格审查特殊施工工序夜间连续施工的必要性、合法性、时效性,对不符合夜间施工特殊施工工艺要求、噪声防治措施不完善、信访矛盾比较激烈等工地暂缓发放夜间施工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机制,分级分类管理

在建筑工地夜间施工证明件的办理过程中,落实“首证会商制”,即首次开具夜间施工证明前,区生态环境局、属地街镇城管部门、居委干部联合会商并现场核实,向施工单位提出管理要求、优化措施、注意事项等。建立健全分级评价机制,结合工地日常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及信访投诉情况,区生态环境局对工地进行动态打分、分级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是否开具夜间施工证明的重要依据。对日常表现较差或群众信访投诉数量较多的工地,重点开展监督帮扶,督促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块结合,推动管执联动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充分应用区生态环境局开发的“绿盾通”平台和“街镇日常监管、职能部门专业支撑”的管理模式,探索工地噪声投诉的调处会商机制,对持有夜间施工证明的工地开展重点检查,对其他在建工地开展定期夜间巡查,对噪声污染投诉热点和难点工地,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不断强化属地街镇、建管、生态环境、城管等部门的管执联动、联勤联动,将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情况作为文明工地评选依据,做好工地噪声违法线索移送,严厉惩治违法行为,形成工作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层自治,形成有效沟通

充分发挥居民区在工地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掌握市民诉求,防微杜渐,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优化调处方式,提高处理效率。在《夜间施工谅解协议书》的签署过程中,全面发挥社区居委黏合剂作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强化落实降噪措施,尽量形成居民共识,减少夜间施工过程中噪声扰民问题的发生,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安宁和谐生活环境的需求。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处置过程中,换位思考,主动作为,积极处理投诉问题,在努力减少对投诉人的噪声影响、推动噪声治理的基础上,强化与投诉人的沟通解释,尽可能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下一阶段,静安区将进一步压实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党建引领、坚持技术赋能、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监管力度、畅通监督路径,持续深入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的噪声扰民问题,稳步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