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21日报道 《今日巴基斯坦报》网站10月18日刊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基建外交》的文章,作者是孟加拉国贾汉吉尔诺戈尔大学国际关系系助理研究员穆罕默德·阿卜杜拉·马蒙。全文摘编如下: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各大洲地缘政治和经济足迹不断扩大的证明,或许没有哪个地区比中东更能体现其战略作用。

在中东这个地缘政治复杂、经济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地区,中国的基建雄心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无缝对接。中国与中东的合作,诠释了在不断演变的全球力量格局中,基础设施建设与地缘政治影响力之间的共生关系。

基础设施一直被视为经济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其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这给了中国一个机会:让北京可以利用其工程技术和财政实力,与中东国家进行经济接触,从而加深其政治和外交影响力。

中国与中东的合作并非最近才开始,事实上,该地区是中国经济开放之后,最早与中国建立基础设施伙伴关系的地区之一。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合作从简单的分包,发展为更为复杂的参与模式,包括“建设-经营-转让”、“设计-采购-建造”和“公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这些活动的发展,基建现已成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合作的基石。

使这种关系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需求的一致性:中东国家,尤其是正在经历战后重建或经济多样化的国家,迫切需要基础设施投资。与此同时,渴望在全球投射影响力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中国,将中东视为一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未开发市场。这种一致性促成了交通、电力工程和住房建设等关键领域的合作,中国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参与中东事务,其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合作。基建是一种软实力工具,可以培养友好关系,形成长期依赖,使北京在其他领域受益,包括政治联盟和安全伙伴关系。对中东国家,尤其是那些缺乏内部资源或政治稳定性的国家来说,中国资本和专业知识的进入可以为它们提供一条生命线,让它们不需要去满足西方国家或国际机构通常强加的严格政治条件,就能追求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没有挑战。中东仍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政治不稳定、教派暴力和经济冲击经常破坏长期项目。对中国企业来说,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就需要在风险管理和战略远见之间实现微妙的平衡。除了地缘政治风险,中国企业还面临来自包括美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企业的竞争,尤其是在一些利润较低的行业。此外,一些中东国家内部保护主义抬头,加上严格的进口管制,让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更为复杂。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但中国的相对优势——从金融资源到技术实力——仍在继续赋予其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地从分包商转型为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卡塔尔多哈地铁和沙特多家发电厂等重要项目,都体现了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国在包括规划、设计、采购和建设在内的大型项目管理方面能力越来越强。

基于上述情况,“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中东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地缘政治的一个关键点。截至目前,通过关注那些解决该地区最迫切需求的、影响力较大的项目,中国已经将自己定位为该地区的关键参与者,尽管主要是在经济领域。然而,这一成功取决于谨慎的平衡行动——管理该地区的政治动荡,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并确保投资的长期收益。如果中国能应对或遏制这些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所取得的成就,很可能成为21世纪的决定性地缘政治叙事。(编译/王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