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宋燕/文 汉服这两年越来越热了,西安、洛阳、苏州、杭州、成都、长沙……满街可见桃红柳绿。不过,大家对它热爱有加,了解还是有限,很多人的妆造都是在汉服馆做的,并不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梳的什么头。
只是为了拍照好看倒也无所谓,不过如果真的想了解一下汉服的穿法,去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洛阳博物馆,一整个大型三彩俑的展厅,几乎是手把手地告诉你,如何穿衣戴帽、如何梳头梳妆。
现在,就跟着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衣服吧。
先从这件复原图说起。
这套衣服是一套常见的唐代妇女穿着,尤其是初唐时期。它包括了圆领窄袖糯衫、直领式对襟半臂和高腰长裙。时髦的女性还会加一件披帛,全套穿起来就像下面这件女俑:
唐代女装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帔就是披帛),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无论时尚怎么发展,这三件都是必备的。衫子的下襟通常塞在裙子里,显得裙子很长。
裙、衫、帔之外,唐代女装中又常加半臂。半臂是初唐至盛唐时很流行的穿着,男女都有穿。不过进入晚唐之后,随着衫子的袖子越来越大,半臂就没法穿了。
盛唐时候女子明显变胖了,他们穿的衣服也宽大飘逸了许多,此时的流行时尚是“大髻宽衣”。比如像这件俑,就是穿着盛唐时的衫子、长裙,外面罩着一件半臂。她梳的是开元时期流行的倭堕髻,脸上还可以看得出酒晕妆的样子:
下面这尊女俑梳的也是倭堕髻,然而她的衣服却不一样。她穿的是宽松直袖衫子,宽松高腰长裙,再加一条鹅黄纱帔子。这是盛唐最盛时的流行,那时候的裙子宽松到什么程度?仕女们春天出去春游,在树下赏花宴乐时,把裙子解下来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做成一圈屏障,变成帷幕。这种用长裙围成的帷幕叫做“裙幄”。
唐朝女裙本身就很宽大,一般是六幅,周长3米多。开元天宝之后直至晚唐,裙子越来越宽,以至于唐文宗不得不发过政令要求大家节俭穿衣,“妇人裙不过五幅”,但民间没人听,不仅没减少,还更宽了,七幅、八幅是常态。
这个时期的女性,还喜欢穿男装、穿胡服。这一尊戴风帽的胡服女俑,就体现出了那时的时尚,看起来干练又娇俏。大翻领是当时胡服的特征。
而后面这几尊陶俑中,最前面的那个,穿的就是胡服男装,戴的是男子的幞头。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也有好几位女性穿的男装,不过与这尊俑穿的式样不同,她们穿的是圆领男装。
衣服的最后部分是鞋,在当时穿的为“履”。下面两个俑哥穿了一双当时常见的履,左边为平头履,右边为高头履,一般为丝或绮做成。
说到发髻,洛阳博物馆很贴心地为大家绘制了唐朝几种流行的发髻样式图,让大家可以对照梳妆。这几种发髻的来源,都是馆内陈列的三彩俑。
唐朝女性梳过的发型,在各种史料笔记里记载过的加起来,有20多种,目前整理出来的形象对比不一定精确,是根据名称和古画推测的。
倭堕髻是最为著名的发型,流行于开元年间,显得雍容华贵。诗人许景先《折柳篇》曾这样写它“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这种发型一直流行到晚唐,但后来髻歪向一边,名为“堕马髻”。
唐代的高髻高度能达几十厘米,为了梳各种高耸厚重的髻,唐代假发很流行,被称为“义髻”。安史之乱玄宗、杨贵妃逃亡,京城就有童谣称“义髻抛河裹,黄裙逐水流。”可见扔了不少义髻。
博物馆还整理出了唐朝女性化妆的过程,手把手让你学会画“唐妆”。这种妆型名为“酒晕妆”,流行于天宝年间。特点是眉毛粗平,两个眉头离得很近,红色胭脂大面积涂,甚至涂到眉下。如果眉毛细一点、弯一点,胭脂柔和一点,就是“桃花妆”,比酒晕妆流行的时间更长一些。当时有一首诗《游仙窟》形容女子妆容:“红颜杂绿黛,无处不相宜。 艳色浮妆粉,含香乱口脂。鬓欺蝉鬓非成鬓,眉笑蛾眉不是眉”“口上珊瑚耐拾取,颊里芙蓉堪摘得”“靥疑织女留星去,眉似姮娥送月来”。
从妆容就可以看出,唐朝的时尚很奔放,很夸张。而比“酒晕妆”更夸张的妆容,到唐中后期更是比比皆是,时髦人士个个出奇斗艳。比如杨贵妃发明过不施胭脂的白妆黑眉,贞元年间流行过的像哭了一样的“啼妆”,唐晚期还流行过下垂八字眉与黑嘴唇的“时世妆”,和剃掉眉毛、在脸上画出血痕的“血晕妆”……不过想必汉服爱好者不太会追求这样过于时髦的风尚。
穿着打扮齐整之后,别忘了戴首饰,主要是头饰。唐朝的头饰非常复杂,步摇、钗和发梳是最基本的装饰。《簪花仕女图》里的仕女,头上就戴了一大堆饰物。
经过这样一番装扮,还需要搭配的是姿态——走路、摇头都要小心翼翼,动作必须轻缓且庄重。否则,头饰掉了、发髻歪了或踩到了裙帔,可就尴尬了。
图片 |宋燕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