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引入艺术元素、盘活闲置农居、对接保定小院、结合太行步道,涞水县农文旅融合出新招—— 以“画”为媒,当艺术邂逅保定小院

(刘赛 张怡晨 李俊博 李澜禹 孙贝贝)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涞水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打造高品质文旅供给。

寒露刚过,苍劲雄浑的太行山秋色渐浓。

大山深处的涞水县九龙镇大龙门村,铅笔摩擦纸面的沙沙声,与微风声、流水声、鸟叫虫鸣声相映成趣。群山环绕的山坳里,一节特殊的美术课正在进行:一群00后美术生,坐在画架前,以天地为课堂,与自然对“画”。

“大自然是最好的美术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习作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室内教学无法比拟的。”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教师祖佳,带着美术专业的学生吃住在村子里,进行为期三周的户外写生课,选择大龙门村作为写生点,除了自然风光,更看重的是完备的基础设施。

石街、石院、石楼、石墙、石瓦……走在大龙门村,山石风情氤氲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古风古韵扑面而来。沿石板路蜿蜒而上,一处名为“何为风景”的写生基地映入眼帘,满满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元素与古朴的村庄,有种冲突却融洽的别致美感。

见到写生基地主理人赵波时,如果不经人介绍,很难想象她是土生土长的大龙门村人。

赵波穿着朴素但很有个人风格,显得品位不俗。“我是我们村的最佳导游。”赵波笑称,她向每个来到村里写生的艺术家、画家、学生介绍家乡,讲述村子可追溯到辽金时期的历史,拥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热情“安利”家乡的美食,还有她一手打造的写生基地。

时间回到2015年,在清华美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的赵波选择回乡创业,租下村里两套闲置农房,燕子衔泥般,一点点把“何为风景”写生基地从脑中的设想变成现实。

“改造老屋不用水泥白墙、彩钢板,而是用稻草泥、瓦片这样的传统材料,完整保留乡村韵味。”赵波坚信,“修旧如旧”,是对待老屋的最好方式。

基地创建以来,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陆续接待全国数百所高校、画室、职业画家团体、少儿美术研学及夏令营人员共计2.2万人,辐射带动人员约5万人。

如今,“何为风景”写生基地占地约5000平方米,提供住宿、餐饮,每年3-12月,来村里写生的画家、学生络绎不绝。去年春节过后,名气越来越大的写生基地迎来更多客人,赵波却犯了难:基地面积有限,接待能力不足。

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赵波很久,很快,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她与村里的32家保定小院签订合同,安排来写生基地的学生和画家住进保定小院,从最初只能接待100余人,到目前单次接待300余人。今年,大龙门村接待写生人员4000人左右,辐射带动餐饮、农事体验、休闲采摘、土特产品销售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

村里来了艺术家,乡村也变得艺术起来。民房的外墙上,五彩油墨为乡村景色增添风情;村口的石阶上,围坐聊天的爷爷奶奶不时冒出几个美术术语。到了晚上,以往黑黢黢的村子被各家保定小院的灯笼、彩灯装点得格外雅致。

“以前盼着节假日,现在有了写生基地,又建成了步道,天天有钱挣!”45岁的村民张路成早年在大城市打工,看到村里旅游搞得风生水起,去年回村,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保定小院”,吃上了“旅游饭”。

张路成口中的步道,是保定太行步道不久前推出的涞水精品路线,位于距离大龙门村10分钟车程的山南村,那里不仅是保定太行步道的起点,也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唱响的地方。

随着太行步道的投用,山南村和大龙门村的人气越来越旺,保定小院里也越来越热闹,平均入住率提升到95%。

大龙门村,依托龙门天关景区,打造写生基地,供更多艺术院校师生、画家来采风;山南村,是冀热察区党委、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不远处的九龙镇南湖村,打造“一人一屋”晴耕雨读的诗意民宿……“目前,涞水县打造提升保定小院391套,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收入近500万元,直接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涞水县农业农村局农经股副股长王宝利表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涞水县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引进培育文旅项目,用好保定小院、保定太行步道等资源,推出一批有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一批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产品,推动文体旅商展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旅游目的地。

巍巍太行,奇绝壮美,华夏脊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涞水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实现从“单一模式”到“农文旅融合”的精彩蝶变,让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景象在这片古老而英雄的土地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