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四普津行时

原标题:范旭东纪念馆今日开放 再现民族化工业发展历程(引题)

边普查边保护 百年建筑展新颜(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 刘桂芳 张帆

在滨海新区解放路与东大街交口处,一栋古朴的百年建筑矗立在街口,这座英式二层小楼显得格外醒目,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将岁月风云刻进斑驳的红色砖瓦中,无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这里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社)旧址,是中国第一个私立化学工业研究机构,于1922年由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出资创建。在潜心三十年化学研究的历程中,它为永利制碱厂、久大精盐公司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造就和培养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为民族化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新区文化和旅游局、渤海化工集团、渤化永利化工公司共同出资,对黄海社进行了修缮,改建成范旭东纪念馆,将于今日正式对外开放。”滨海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成员刘妍告诉记者。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刘妍说:“在普查工作中,我们要做到‘边普查边保护’,对文物的保存和活化利用情况都要全面及时地了解。作为不可移动文物,黄海社旧址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在普查中,我们也注意到,文物本体保存较好,在修缮中也尽量保持了文物原貌。”

怎样做好文物修缮工作?在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专家制定修缮方案后,该项目施工方负责人王俊与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顺序是从顶部到墙体、内部、地面,最后到院落。

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屋顶和外墙是重点。王俊说:“屋顶从外面看是红色尖顶四面坡式样,内部则是木结构支撑。我从非常窄的检查口爬上去,看到里面的情景时,很是惊叹。它太漂亮了!我从事文物修缮工作30年来,这是第二次见到这种‘佛手撑’的木结构,上一次是很多年前在山西。”

王俊口中的“佛手撑”,是屋顶内部红松质地的木结构,像一个掌心向上的佛手,把整个屋面托起来。整个木架,包括横梁、断面柱都通过卯榫结构连在一起。在修缮过程中,他们先用环氧树脂给木结构上的裂缝填缝,以加强木质强度,还能起到防虫、防霉的作用;然后通过红外线扫描、三维建模、采集数据,进行整个木结构的校正;接着进行加固——用钢板做成“对面夹”,采用抱箍形式加固。这些工作全部完成之后,再整体做防虫、防霉、防腐、防火的处理。“这次修缮、加固之后,保证这栋建筑百年没问题!”王俊自信地说。

外墙的修复过程也颇费思量。此前,整栋小楼的外墙都被水泥砂浆遮盖,看不到原来真实的墙面样貌。怎么才能把水泥砂浆面剔除,同时又尽可能不伤害原有砖墙面?王俊和他的施工队犯了难。他们向文物专家、建筑专家请教,反复研究操作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最后决定采用“断面法”。

“所谓‘断面法’,通俗来说就是给墙体的水泥砂浆覆盖层做一个‘小手术’,截取两层或者三层墙体做一个断面,工人们用纯手工的方法一点点剥离水泥砂浆,再对裸露的砖墙面做防水处理。”王俊介绍,整个施工过程由8个工人分4组进行,用了8天才全部完成,“这种看起来笨拙的‘土办法’,却是最能有效降低对墙体的伤害,也让尘封多年的砖墙露出了真颜。”

文物修缮,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我们保留了屋顶原本完好的瓦片,把破损的瓦通过重新开模定制的方式一比一还原,重新替换并做防水处理;水磨石地面先修补,再经过研磨、抛光、打蜡,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建筑的全部门窗也都保留了原貌,采用进口的印尼菠萝格木进行修复。为了让建筑整体更加美观协调,我们还把外围原来的铁栅栏换成了当时的砖艺墙,所用的砖材都是根据建筑本体砖材的形制‘淘’来的旧砖。”王俊说。

黄海社经过修缮后,作为范旭东纪念馆将正式对外开放。这栋为民族化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百年建筑,将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出新时代风采。该馆馆长周浩说:“馆内常设的‘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范旭东的光辉人生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全景式回顾范旭东等民族化学工业先驱开创民族化学工业先河的艰辛历程。在展陈中,我们还陈列了多件范旭东与梁启超、上海商会会长聂云台、生物学家秉志等民国时期历史名人的书信,真实再现他为中国化工事业奋斗三十余年,呕心沥血、披荆斩棘的艰辛历程。”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