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并非一时气话,背后另有隐情

汉字是衔接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纽带,在积贫积弱的民国时期,关于汉字去留问题,文化界引起理解争论。其中,鲁迅抛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论调。众所周知,鲁迅是文学大家、思想大家,他本人关于汉字的偏激说法,也成了后人攻讦甚至抹黑的重要依据。实则不然,鲁迅所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并非一时气话,背后另有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深层次原因,与汉字的存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民国初年,文化学者旗帜鲜明的提出“废除汉字”,本质上还是为了让文字能够更好的辨认,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素质,最终实现国家富强,史称“新文字运动”。持有这一论调的文化学者,不乏大师级人物,譬如胡适、郭沫若、蔡元培等等。他们提出要把汉字拉丁化代替繁体字,以最快的速度扫盲,提高国民素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诸多文化学者中,鲁迅的声音最具代表性。他指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就现代眼光来看,确实是偏激了,人们会认为这是鲁迅的一时气话。实则不然,“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本义并非一时气话,而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汉字的简化问题。鲁迅所处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汉字简化问题一直没有提到桌面上。繁体字为何就阻碍了社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以鲁迅为首的主流文化学者的说法,繁体字难于辨认,加大了民众识字的难度,导致民智不开。鲁迅所说的“汉字不灭”中的“汉字”,不是我们广义上的汉字,而是狭义上的繁体字。繁体字的简化工作,并没有被实行,中国那时候自顾不暇,汉字拉丁话推行无果,整个文化界的内心是非常焦灼的。所以,鲁迅才说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论调,很大程度上是对时局无奈的抗争,绝不是一门心思的要灭了汉字。鲁迅为首的文化学者,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汉字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他们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甚至提出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事实证明,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是不可取的。胡适晚年在台湾,政府要简化汉字,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还是别简化了,繁体字正好。胡适是与鲁迅同时代的人,从废除汉字拉丁字母化,再到保留汉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鲁迅所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并非一时气话,背后另有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一个理智的人,可是当年的时局又无法让汉字推广普及,解决文盲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他这么说更多的是对时局的抗议,骨子深处还是拥护汉字的。鲁迅朝思暮想的汉字简化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圆满解决。汉字简化与普通话普及,圆满的解决了4.5亿人口大国的文盲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正因为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论调,加速了中国汉字简化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我们再来看看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主张,应该理解一下鲁迅。首先,鲁迅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仅仅考虑到了汉字拉丁字母化,却没有考虑到汉字简化问题。其次,鲁迅是一个思想家,他的出发点必然是维护中华正统,绝对不会抛出自废武功的论调。最后,鲁迅的早期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提供了经验借鉴,最终为汉字简化做出了贡献。所以,大家伙还是别拿“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来诋毁鲁迅了,他本人绝非一时气话,背后另有隐情。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会明白鲁迅的一片两句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