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史上,大别山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片红色热土不仅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还走出了340多位将军,被誉为"将军摇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片革命圣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场历史的戏剧性转折。为了"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国民党当局在鄂豫皖交界处重划行政区,新设立了三个县。这三个县原本是为了瓦解革命根据地而生,却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惊人的蜕变。它们是如何从"围剿"工具转变为新中国的"将军县"的?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曲折过程?
大别山,这个跨越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巍峨山脉,自古就以其险峻的地形和战略要冲的地位闻名。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大别山更是成为了一片孕育革命火种的热土,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
早在1924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大别山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当时,党组织派遣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入大别山区,他们以各种身份潜入当地,开展宣传工作,发动群众,为日后的武装起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形势并未就此沉寂。1927年11月,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黄麻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了黄安(今红安)、麻城等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辟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这次起义虽然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但它点燃了大别山区革命的星星之火。
紧随其后,1928年1月,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商南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了商城、光山等县,建立了豫南革命根据地。同年4月,六霍起义在安徽六安、霍山等地爆发,建立了皖西革命根据地。这三次起义,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大别山的革命天空中熠熠生辉,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9年,中共中央派遣李先念、任弼时等同志到大别山地区,整顿和加强党的领导。在他们的努力下,鄂豫边、豫南、皖西三块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形成了统一的鄂豫皖苏区。这个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大别山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1月,鄂豫皖特委改为鄂豫皖省委,统一领导整个苏区的工作。在省委的领导下,苏区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1930年8月,鄂豫皖红军主力改编为红四军,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为仅次于中央红军的第二支主力红军。
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极大地提升了鄂豫皖苏区的军事实力。在随后的几年里,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屡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到1931年底,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武装也发展到20余万人。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鄂豫皖苏区的不断壮大,国民党反动派对其的"围剿"也愈发猛烈。1932年7月,蒋介石亲自指挥,调集30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鄂豫皖苏区即将迎来一场更为艰苦的斗争。
1932年7月,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指挥30万大军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大"围剿"。这次"围剿"规模空前,不仅在军事上采取了重兵压境的策略,更在政治上实施了一系列分化瓦解的手段。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大别山区新设立三个县,企图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来切断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削弱红军的群众基础。
蒋介石深知,要彻底消灭鄂豫皖苏区,仅靠军事手段是不够的。他巧妙地利用了大别山区地处三省交界的特点,提出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为了激励各路军队的积极性,蒋介石甚至承诺,谁先占领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金家寨,就用谁的名字命名新设立的县。
1932年9月20日,国民党军队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卫立煌率部抢先占领了金家寨。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兑现承诺,将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及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县交汇地带,各划拨出一部分地方,设立了一个新的县级建制,以卫立煌之名,命名为"立煌县"。这是国民党在大别山区新增的第一个县。
立煌县的设立,不仅是对卫立煌个人的奖励,更是蒋介石分化瓦解革命根据地的一步棋。通过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原本紧密联系的革命群众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增加了革命力量的联络难度。
就在卫立煌部向蒋介石报捷的同时,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新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的刘峙,也率部向红四方面军发起猛攻。在一系列激烈战斗后,刘峙部队于1932年10月占领了光山县南部的重镇新集。
蒋介石再次大喜过望,随即下令将河南光山及湖北麻城、黄安(今红安)3县交界地带各划出一部分地方,设立了第二个新县,以刘峙之字命名为"经扶县"。经扶县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国民党对大别山区的行政控制,同时也是对刘峙在"围剿"中立功的嘉奖。
然而,蒋介石的野心并未就此止步。在他看来,大别山区是共产党的"老巢"之一,受到的"赤化"很深,到处都有共产党组织发动农民武装,打土豪,分田地。为了彻底瓦解这个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决定再设一个县。
1933年1月,根据《新收复区设县纲要》,蒋介石下令将湖北省的孝感、黄安、黄陂及河南省的罗山、信阳5县交界地带,各划出一部分面积,新建立一个县,以当地礼山之名,命名为"礼山县"。这是国民党在大别山区新增的第三个县。
立煌、经扶、礼山三县的设立,体现了蒋介石"以行政促军事,以军事保行政"的策略。通过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国民党企图打破革命根据地原有的地缘关系和社会网络,增加革命力量的活动难度。同时,这三个新县也成为了国民党在大别山区推行统治的前沿阵地。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戏剧性。这三个为"围剿"革命而设立的县,在随后的岁月里却经历了惊人的转变。它们不仅没能成为扼杀革命的工具,反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基地。
新县的设立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很多人一夜之间,祖祖辈辈由湖北人变成了河南人,或者从河南人变成了安徽人。因隶属问题,临近诸省争议不休。后经勘界委员们实地勘察,综合考量,最终将立煌县划归安徽省管辖,经扶县划归河南省管辖,礼山县划归湖北省管辖。
尽管国民党通过行政手段企图分化瓦解革命力量,但革命的火种早已深深扎根于大别山的土地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区的革命群众并没有因为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动摇。相反,他们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坚持斗争,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的"围剿"策略和新县建制并未能阻止革命的火种在大别山区继续燃烧。相反,这些新设立的县成为了革命斗争新的舞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如何在艰难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在立煌县(今金寨县),地下党组织迅速适应了新的形势。他们充分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展了广泛的秘密工作。一位名叫李德胜的地下党员成为了这一时期立煌县革命活动的代表性人物。李德胜以小商贩的身份在县城和乡村间往来,巧妙地将革命宣传材料藏在货物中传播。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网络,在县政府中安插了多名同情革命的工作人员,为党组织提供重要情报。
1934年春,立煌县地下党组织成功策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抗粮运动。数千名农民拒绝向国民党政府缴纳过重的粮税,并组织起自卫队进行武装抵抗。这场运动不仅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
在经扶县(今新县),革命力量同样顽强地生存下来。一位名叫张学良(与东北军张学良同名)的老党员在县城开设了一家茶馆,将其打造成了地下党联络的秘密据点。茶馆里的每一个杯盏、每一张桌椅都可能藏有密信或武器。张学良还巧妙地利用茶馆的特殊地位,收集各方情报,为游击队的行动提供重要支持。
1935年夏,经扶县的地下党组织配合红军游击队,成功地策划并执行了一次营救被关押共产党员的行动。他们利用县城一次庆典活动的机会,巧妙地混入监狱,成功解救了十几名即将被处决的同志。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极大地提升了革命力量的士气。
礼山县(今大悟县)的革命斗争同样波澜壮阔。在这里,一位名叫刘兰芳的女共产党员发挥了关键作用。刘兰芳以乡村教师的身份,在学校中秘密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她编写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在学生中广为传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
1936年冬,礼山县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在刘兰芳等地下党员的引导下,数百名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压榨教育经费的行为。这场运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却唤醒了更多民众的革命意识,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38年,新四军挺进大别山,为这片红色热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四军的影响和带动下,三个新设县的革命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在立煌县,新四军第四支队与当地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经扶县则成为了新四军在大别山区的重要后方基地。当地党组织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建立了多处秘密兵工厂,为新四军提供武器弹药。同时,他们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军民之间的联系。
在礼山县,新四军和地下党组织共同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破坏敌人交通线"运动。他们组织群众破坏公路、炸毁桥梁,有效地阻碍了日军的军事行动,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个新设县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区域。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展开了著名的鄂豫皖战役。立煌、经扶、礼山三县的革命群众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解放军节节胜利,这三个曾经被国民党视为"围剿"工具的县相继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它们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好了准备。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大别山区的行政区划再次迎来了重大变革。这一轮变革不再是为了"围剿"革命力量,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促进地区发展。立煌、经扶、礼山三县作为见证了革命历程的特殊地区,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194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原属安徽省的立煌县划归河南省管辖。这一决定考虑到了立煌县与河南省在地理位置、经济联系和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同年11月,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中央政府决定将立煌县更名为金寨县,以缅怀在此地英勇战斗的金寨籍革命先烈。
这一变更不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对革命历史的珍视。金寨县由此成为了河南省的一部分,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旧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经扶县在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重要变革。1952年,为了纪念在此地英勇牺牲的新四军将领曾中生,中央政府决定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这一命名既传承了革命传统,又寓意着新的开始。
新县的建设如火如荼。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了多所小学和中学,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水平。同时,新县还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