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之说自己是被上海的台风天吸引来的内陆人。“那是2010年的夏天,蓝天,白云,我完全被吸引了!”往回翻看建筑师、艺术家侯之的街头摄影,会不由陷入到他的日常散步美学中。建筑、行人、绿植,他镜头下的上海街角是日常的,没什么夸张的取景和猎奇的凝视,心平气和,每一张都是你我身边的上海。
建筑师、艺术家侯之的街头摄影项目Everyday Shanghai
建筑师、艺术家侯之的街头摄影项目Everyday Shanghai
建筑师、艺术家侯之的街头摄影项目Everyday Shanghai及其网页
建筑师、艺术家侯之在自己的工作室里
10年前,侯之淘到一个28mm的徕卡(lecia)的移轴镜头,开始了他命名为“EverydayShanghai”的拍摄项目:南昌路✖️思南路,延庆路✖️华亭路,武康路✖️淮海中路,长乐路✖️华亭路……他的记录偏好,是选择那些尺度适宜的街角拍摄,总是有意无意带点行人,能看出人和建筑、街道之间的关系。2018年开始,同样以人的尺度来丈量城市,他开始自己的视频记录项目 “Movingup Shanghai”(上海视图) ,这一系列是关于上海城市街道场景的骑行影像记录,每一幅街景都平铺直叙地呈现几十秒动态影像,自行车是主要工具,“上海的梧桐区街道,尺度适合骑行溜达,黄浦江沿岸也很棒,还有之前几年每天骑行往返的永嘉路和建国西路。”他几乎如数家珍。
侯之的视频记录项目 “Movingup Shanghai”(上海视图),是关于上海城市街道场景的骑行影像记录,每一幅街景都平铺直叙地呈现几十秒动态影像。(00:16)
这些街头影像素材,贯穿春夏秋冬,他将其上传到名为EverydayShanghai的网站上,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更新。侯之告诉记者,自己最初是从工作室所在的五原路开始向周围探索的,“五原路是上海街角计划的开始,当时工作和居住往返经过一些街区,我会刻意绕弯停留那些尺度适宜的街道。街角有种神奇的魅力,就像是城市的故事时刻在发生。”因为还上传到海外的社媒平台,有曾经居住在南昌大楼的外国友人看到后动情回忆:“我曾经住在这栋建筑顶楼!瓷砖非常漂亮,景色极美!”
与拍摄城市街角同步进行的,是他越来越“关注城市的公共性”,对城市的思考角度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维度。因为有建筑师背景,他开始和朋友一起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
最近的一次,是参与“新华好椅”项目。新华好椅是新华街道的城市家具项目,它本身是一个基于城市服务的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有几处特别点位,他和同为建筑师朋友的狗牙,想做点既有自我表达又兼具城市服务的属性。在新华路的棉花酒吧外边,有一块小花园,他设计了一个“笑笑椅”,形状符合人体功能学,远远看过去又像是小花园远远地朝你微笑。另一个“小小桥椅”,则位于法华镇路边一条河浜的遗址上,“在某种意义上,它像是一个小小的艺术装置或雕塑,希望与城市里的休憩或玩耍的人们发生某种联系。”侯之表示。
新华好椅之“笑笑椅”
新华好椅之“小小桥椅”
还有名为“城市之书”的装置艺术项目。城市之书是愚园路城事设计节的一个路边装置点位——愚园路街边的一个空余地块,两幢建筑物之间封堵入口的围墙,旁边的里弄里,就是“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在没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角落。侯之和朋友把这里做成一个明黄色的“阅读角”,所有经过并感到好奇的人,会进来打量一会,参观一个迷你展览,甚至可以通过上面的小孔朝马路上张望,如同一个温暖的心灵补给站。
“城市之书”装置艺术项目,曾经快闪于上海愚园路。
城市是城市人躲不掉的母题。无论是摄影记录还是设计“城市家具”,侯之的很多作品,都和城市的公共性有关。什么是城市的公共性?他也思考过:“就像城市提供了一片想象的土壤,不同人可以自由种下不同的花朵。人们可以获得交流与体验,说出当时当刻的感受,或给予启发,或获得灵感。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