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6日,浙江金华的一场宴会因为一位年迈的男子而显得格外特殊。67岁的王森樟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在众人面前含泪表达着由衷的谢意。
那天的场景让许多人动容,因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宴会,而是他兑现母亲生前留下的一个承诺——寻找并答谢那些曾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恩人。这个承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是一位母亲在弥留之际的嘱托,也成了儿子王森樟一生的执念。
1951年,王森樟的母亲朱金英为了生活,带着年幼的他从义乌来到金华,成了当地一家被服厂的临时工,虽然生活非常辛苦,但也逐步走上正轨。然而,母亲朱金英却因长时间的劳累,身患重病。
图源网络
在无力负担高额医药费的情况下,她的工友们主动伸出援手,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她筹集到一笔救命钱。朱金英的病情因此有所好转,但她从未忘记这份恩情。
她将每一位恩人的名字小心记在纸上,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名单郑重地交给年幼的儿子,让他在有能力时回报这些善心的工友。王森樟将母亲的叮嘱深深记在心里,数十年来,无论生活如何坎坷,他始终带着这份名单,铭记着对母亲和恩人的承诺。
但没想到,后来这份珍贵的名单竟然遗失了,这该如何找寻那些恩人?又如何完成母亲的遗愿?
图源网络
艰难求生与突如其来的病痛
1951年,生活在浙江义乌的朱金英带着年仅8岁的儿子王森樟,千里迢迢来到金华,寻求更好的生计。因为当时义乌贫困的环境难以支撑她们母子的生计,而金华的一家被服厂招收女工,这成了她们眼中的一线希望。
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朱金英最终在被服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职位,这意味着她可以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活。这份工作虽然清苦、劳累,但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无论日子如何艰难,朱金英每天都会给年幼的王森樟准备一份热腾腾的饭菜。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在贫困中拼搏出了一丝温暖与满足。
图源网络
然而,好景不长,长期的体力劳动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逐渐压垮了朱金英的身体。最初,她只是偶尔的疲惫和轻微的咳嗽,她并未放在心上,认为是劳累所致,休息一下便会好转。可是几个月后,她的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开始无法正常工作,频繁出现高烧不退的症状。
工友们见状纷纷劝她去看医生,但她却因为没有积蓄而一再拖延,直到病情已然发展为严重的肺病,她才不得不辞去工作,带着王森樟返回老家义乌休养。
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朱金英几乎绝望,她深知,自己仅靠那微薄的收入根本无力承担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她的病情一日不如一日,生活也变得愈加艰难,母子俩仿佛走到了生活的尽头。
图源网络
工友们的无私援助
就在朱金英陷入绝境之时,工友们无意间得知了她的情况,大家不禁为她感到心疼。其中工友方培正首先站出来,提议为朱金英筹款治病。方培正清楚,每一位工友的收入都极为有限,日常开销几乎捉襟见肘,但他相信,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出份力,也许就能帮助朱金英渡过难关。
于是,方培正召集了一部分工友,向大家讲述朱金英的遭遇,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响应。这份温情的筹款行动迅速得到厂内工友们的支持,32位工友纷纷捐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共同筹集了13.9万元(旧币)。
这笔款项在当时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是小数目,大家的收入本就微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然而在朱金英面临生死之际,工友们毫不犹豫地贡献出了自己的心意。
图源网络
随后方培正亲自前往义乌,将这笔善款交到朱金英的手中。朱金英在接过这笔钱时泣不成声,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笔治疗费,更是一份深深的情谊。
康复后的朱金英决定返回金华当面向工友们表达感谢,她在被服厂里四处寻找这些恩人们,然而因为一些工友临时调换岗位,无法一一见面。她满怀歉意地将每位捐款者的名字写在纸上,心中立下誓言:“等我有机会,一定要报答这些恩人。”
这份名单从此成了她最珍贵的物品,也成了她对生命的一份寄托。
图源网络
承诺与报恩的执念
不幸的是,1958年,朱金英的病情再次复发,尽管她多年来悉心调养,但命运并没有因此对她格外宽容。这一次,病情来势汹汹,朱金英深知自己已无力抗衡病魔,弥留之际,她握着儿子王森樟的手,将那张写满32位恩人名字的纸条郑重地交给他。
她深情地嘱咐道:“以后有条件了,一定要找到名单上的人,替妈妈把钱还上,感谢他们。”
年仅15岁的王森樟含泪点头,将这份遗愿铭记在心,他心中深知,这不仅仅是母亲的心愿,也是他们母子二人对工友们的恩情和承诺。母亲去世后,王森樟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进入铁路系统工作。生活的重压并未动摇他的决心,他将那张纸条视为母亲的遗物,贴身保管。
图源网络
时光荏苒,王森樟步入社会,尽管收入微薄、生活拮据,但他从未放弃寻找这些恩人的念头。他一次次试图打听工友们的下落,但却因为年代久远、信息稀缺而屡屡受挫。
1985年,王森樟因工作升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他决定再次尝试寻找工友们,以实现母亲的遗愿。然而,当他翻遍家中的角落寻找那张纸条时,却发现这份珍贵的名单已不知所踪。
多年来他不知翻找过多少次,却始终未能找到母亲留下的这份遗物,失落和愧疚感交织在心中,仿佛是对母亲遗愿的遗憾,更是对自己承诺的无奈。
图源网络
遗失名单的重现
直到2010年,王森樟的妻子在整理旧衣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她疑惑地打开一看,赫然发现纸条上写满了名字,她惊喜地拿给王森樟。
望着这张久违的名单,王森樟的眼眶湿润了,多年来对母亲的承诺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重新的希望。他立即通过电视台栏目发布寻人启事,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找到这些曾帮助过他母亲的恩人们。
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观众们纷纷被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所感动,很多人自发地参与到寻人行动中来。
图源网络
就在启事播出后的几天,王森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金长明的女儿金菊仙,她在电视上看到节目后,才得知自己的父亲在几十年前曾参与了对朱金英的捐助活动。
金菊仙不仅愿意帮助王森樟找回父亲当年的行善记忆,还积极联系其他工友的后代,四处打听更多的捐助者和他们的家属。她的热心和执着让王森樟大受感动,感觉母亲多年的心愿终于有了实质的希望。
随着寻找的深入,越来越多当年工友的后代与王森樟取得了联系,这些人与王森樟素不相识,却因父辈的这段情谊而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图源网络
名单上的名字逐渐被找齐,虽然一些当年的捐助者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子女们代替他们站出来,愿意接受这份迟到的谢意。但名单上剩余未找到的名字成为了王森樟的心结,他依旧在寻找的路上,不愿放弃对母亲承诺的每一丝希望。
答谢宴上的重逢
2010年2月6日,金华名流大酒店内,王森樟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心愿。为感谢当年母亲的救命恩人们,他在此设宴,邀请那些工友及他们的后代。尽管有些人已经逝去,但他们的后人怀着同样的善良心意,前来参加这场迟到了数十年的答谢宴。
宴会当天,王森樟饱含激动地站在宴会厅中央,深情向在座的每一位工友后代鞠躬,表达他和已逝母亲的感激之情。他哽咽地说道:“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母亲在最困难的时刻得以支撑,给了我们一家生存的希望。今天的我,就是为了兑现对母亲和你们的承诺。”
图源网络
他的声音虽不高,却字字真挚,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许多工友的后代在席间频频落泪,深为父辈们的无私善举感到骄傲。
为了表达谢意,王森樟象征性地将1.39万元现金分发给工友家属们,这是他根据当年旧币价值折合后取的千倍数目。许多工友的后人表示,愿意将这笔钱再次捐出,将这份善意传递给需要的人,以此延续父辈们的行善之举。
这样的反馈让王森樟既感动又欣慰,他知道,母亲留下的这份情谊早已化作了无数温暖的种子,生根发芽在这些善良人们的心中。
图源网络
恩情的延续
答谢宴会之后,王森樟并没有停止对工友的寻找,因为在他的名单上,还有一些未找到的名字。尽管时光已逝,这些人是否仍然健在已然未知,但王森樟依旧决定继续这份承诺。他与电视台保持联系,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那些尚未找到的工友或他们的家人。
王森樟的执着和这份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恩行动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晓,媒体对他和朱金英的故事进行了广泛报道,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与感动。无数网友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称赞王森樟对母亲遗愿的执着与对恩人们的感激之情。
图源网络
许多从未谋面的人在社交媒体上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寻找这些失去联系的工友和他们的家属。还有一些人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了网络寻人平台,以帮助更多人实现类似的报恩之举。
这段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母亲的感恩之心和儿子的不懈执着,也见证了两代人之间那份无私的情谊。朱金英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恩人们的名字铭记于心,而她的儿子则用毕生的努力,将这份恩情兑现。
尽管岁月无情,一些工友早已离世,但那份善意的火种依旧延续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参考资料:杭州网——2010-05-04——1951年妈妈收到捐款13.9万元 现在我要还思人1000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