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正好,秧嫩瓜肥,兴隆街道后李村的地瓜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进这片充满绿意的田野,村民们正忙着割蔓、刨薯、分堆、装袋,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后李村有耕地2500亩,均为沙性土壤,透气透水性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地瓜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土壤。刚刨出的地瓜沾着黄褐色的泥土,露出紫红的表皮,堆满了田垄,仿佛一个个体态饱满的“金疙瘩”,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今年的地瓜长势真好,一个个的又大又圆,真是喜人啊!”70岁的地瓜种植户苏德华一边拣拾着地瓜,一边介绍道,“我们村的地瓜不仅品质好,而且口感极佳,无论是烤着吃还是煮着吃,都非常美味。”
“今年我们村种植地瓜650亩,亩产接近6000斤,预计种植户亩均增收2500元,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后李村党支部书记薛天峰介绍。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高效发展、农民快速增收的有力抓手。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强“鲁北黄三角沙土红薯”这一乡土品牌,兴隆街道与清华大学生态种植技术团队合作,通过“高校+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产业发展模式,改良种植基地土壤,大力发展红薯特色产业,同时在村内采取“集中购秧+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模式,积极发挥合作社在技术、管理配备等方面的优势,为群众提供栽种、管理等环节的技术保障,提高红薯产量,带动村民增收,逐步探索富有特色的产业致富路。
不仅是发展特色产业,今年,后李村合作社还在探索生态循环种养技术上“动起了脑子”。
后李村村南建有养殖区1处,聚集了30余户养殖户,每年产生大量畜禽粪污,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合作社在发展红薯种植的过程中将村内养殖户考虑进来,计划建设1处占地10余亩的有机堆肥区域,和清华大学生态种植技术团队合作,由技术团队进行测土配方,制定有机肥微量元素科学配比,社员按量施用,从根本上提高红薯产出品质和产量。有机肥料堆肥场的建设,预计能为村庄红薯及周边提供2000吨生态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50吨,节省15万元。
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兴隆街道将继续因地制宜,围绕“种植一片红薯、发展一个产业、连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将“小红薯”做成“大产业”,全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将沙土地里的“土地瓜”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为乡村振兴提供强而有力的产业支撑。(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王明华 通讯员 赵文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