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燕大
多生娃这事,终于全面提上日程。
国办近期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
相比以往较零散和分散的鼓励生育举措,这个《若干措施》更加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对促进生育、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做出全方位战略安排,涉及领域包括财政、税收、教育、住房、就业和宣传等各个方面。
换句话说,从这个文件开始,生娃多生娃这事才真正全面摆在各部门的工作内容里。
先来划一下这个《若干举措》的重点。
第一,在促进“生娃”方面。
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例如,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已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生育保险;
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例如,加大对规定的产假、生育奖励假、陪产假、育儿假落实的监督力度;
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明确要制定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指导地方做好政策衔接,积极稳妥抓好落实。落实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加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例如将更多的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第二,在加强“养娃”方面。
提高儿童医疗服务,例如推动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向产科、儿科倾斜,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用药纳入医保;
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例如:各地要运用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等资金,建设公办托育服务网络,优先实现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地级市覆盖;
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适当运营补助。(感觉像养老项目一样,会有补贴和优惠)。
第三,从教育、住房、就业等上支持。
教育资源供给上,例如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住房支持上,例如鼓励地方对多子女家庭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政策,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在职工权益上,例如,督促用人单位对女职工孕产期、哺乳期的特殊劳动保护,鼓励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等。
文件内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全文读下来,资金上,地方的预算资金、专项债资金甚至都要覆盖到促进生娃服务养娃上;政策上,对生娃养娃方面的倾斜明显全方位提级,强调劳动法的落实,甚至鼓励单位配建母婴设施、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
特别是资金上,预算资金+地方专项债,地方全年开支都在这里,平时分都不够分,现在一纸文件还得“切蛋糕”,将一部分用于生娃养娃支持上。
换句话说,支持生娃养娃跟修桥铺路之类的传统基建业绩将站在同一高度。
从这个角度看,讲真,力度着实有点前所未有。
不过个人觉得,这个举措来的还是晚了些,海量人口下降的惯性不是靠当前一纸文件能够“止跌企稳”的。
近几年全国各地尤其是较发达省市,支持生娃的政策早就走在全国之前。
像浙江杭州,去年真金白银对孕产二三胎分别给与2000、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育儿补助更是一次性分别给到5千元、2万元;
像最近江西赣州上犹县最近出方案,对二三孩的生育奖励分别给到7千元、1.3万元,3岁以内还给300-500元的入托补贴。
事实上,自2016年初开始二胎全面放开,2021年5月三胎全面放开,较发达省市在鼓励生娃多生娃上政策就没断过。
但是再看看生育数据,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一孩占比44.1%,二孩占比41.4%,三孩及以上占比14.5%。2022年出生人口数量为956万人(下降106万),一孩占比46.1%,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
生育人数整体上大幅下降,同时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也基本结束。
从2017年到2023年,人口连续7连降,从1700多万到2023年的900来万,仅7年时间出生规模缩水近一半。
“新鲜血液”大幅减少的另一面是老龄化加剧,超五分之一人口在60岁以上。
人口结构转变,其大背景恰恰是经济的拐点。
2018年出生人口开始大幅下降,2018年GDP增速彻底告别7%,来到6.75%,2019年GDP增幅则直接来到5.95%,2024年到现在是4.8%。
出生人口的拐点,很巧,也是房价炒到了历史高峰的时刻,买得起的永远买得起,剩下更多的则是望楼兴叹。
经济决定大环境温度,收入和幸福感决定生育意愿。
随着房地产这一经济支柱进入拐点,以传统基建为代表的土地财政债务压顶不再可持续,众多上下游产业链及企业和个人受到严重影响。
产能萎缩,直观体现就是大量打工人的就业和收入“竟然”不再稳固,与签下贷款30年的意气风发,完全一个天一个地。
房价过高,首付和负债过重是结不起婚、生不起娃的第一道主要经济关口。
房价下跌了,就业与收入不稳叠加生活支出高又成了不敢结婚不敢生娃的另一道经济关口。
在国办印发鼓励生育的《若干举措》之前,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国家统计局正式批准了相关部门抽样调查制度和方案,将抽取150个监测县、1500个社区(村居),调查样本30000人,聚焦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
按逻辑顺序看,抽样调查是为接下来完善生育政策和激励措施服务,提高针对性,有效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换句话说,国办《若干举措》印发,之后将有更多更具体的配套方案实施落地。
如果说这次与前些年放开二孩、三孩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可能是鼓励二孩三孩的同时,隐藏属性是更关注一孩。
因为短期可以靠鼓励生二孩三孩来托底新生人口,但新生人口依然在大幅减少,长期还得靠年轻人想生敢生第一胎才行。
《若干举措》虽说高度和重视程度已经前所未有,但力度还没有释放出来。
以前搞计划生育的态度有多强硬,往后鼓励你多生的力度就会有多猛!
大力出奇迹,必须要用大招猛招,才可能扭转出生率跳水的巨大惯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