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铸造方法
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分铸法的典范。分铸法即器物的主体和附件(耳、足、鋬pàn等)不是一次性浇铸制成,而是分别铸造,再连接为一体。分铸法在春秋中期以后成为主流的铸造方法。
莲鹤方壶复杂的耳、足和装饰的小兽等附件都是分铸,然后焊接到器体上的。
器盖的莲瓣和器底的卷尾兽也是焊接。
学者认为龙形耳与器身是榫sǔn式焊接,铸造器身时预留长榫sǔn,可以插入龙形耳的空腔,再倒入熔化的焊料,凝固后即与器身连接。
分铸法的优势在于器物的各部件可以标准化生产,降低了铸造难度,提高了效率;而且便于处理复杂的配件,制作出结构复杂、华丽精美的青铜器。
四、莲鹤方壶上的多元文化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春秋中后期的政治形式就是“晋楚争雄”,郑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左右摇摆,莲鹤方壶也体现多元文化因素。
其一是传统的周文化,壶体呈粗壮的椭方形,主题纹饰是一首双身的龙形纹,莲瓣是从西周青铜器的立体环带形纹饰物演变而来。壶盖的莲瓣造型可追溯到西周晚期,如陕西扶风的“梁其方壶”盖顶的立体环带纹饰。
晋侯墓地M8的晋侯(臣斤)pǐ壶,壶盖上有波浪起伏的立体环带纹饰。
其二是晋文化因素,壶顶的立鹤,显然是晋国青铜器鸟形顶饰的影响。如晋侯墓地M63的立鸟人足筒形器,M31的鸟盖人足盉,这种立鸟的装饰,在晋国以外的地区很难找到。
其三是楚文化因素,壶身两侧的龙形耳,和壶底的卷尾兽与淅川下寺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相似,应该是受后者的影响所致。
五、墓主何人?
据统计,新郑李家楼的郑公大墓出土了鼎22件,其中列鼎9件,7件各一套,簋8件,鬲9件……说明墓主人是郑国国君。
可惜的是唯一有铭文的是“王子婴次之燎炉”,铭文中“燎”字也有认为是“炒”,其功能是烧炭取暖的用具还是煎炒用的炊具?未有定论。
王子婴次是谁?王国维认为是楚庄王的弟弟,楚国的令尹子重,可能是575B.C.晋楚鄢陵之战时,此器遗留在郑地。郭沫若则认为是郑国的郑公子婴次。
综合各家所说,郑公大墓的墓主人为郑成公(571B.C.)、郑僖公(566B.C.)、郑简公(530B.C.)中的一位。
六、时代精神
莲鹤方壶最好的总结,是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的《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他文采斐然地写道:
“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与人以无名之压抑,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单起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
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