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扎白头巾的农民副总理”陈永贵,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陈永贵出生于太行山上一个只有800亩地的小山村,从小务农,没有上过学,直到四十三岁时才勉强读了个“扫盲班”。
因为看不懂秘书代写的演讲稿,所以政府专门派人为陈永贵特制了一种行距奇宽的稿纸,一页只能容纳一百个字。通篇用“大白话”撰文,较复杂的字全部都用同音字注音。
可是就这样,陈永贵还是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创作出很多与农业有关的“打油诗”。六、七十年代,陈永贵还曾经代表国家出访墨西哥、柬埔寨等国。
陈永贵有过两段婚姻,一九六五年他的第一任夫人去世后,他娶了第二任夫人宋玉林,夫妻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再加上原配生下的两个儿子,共有四个孩子。
一九八〇年,陈永贵辞去副总理职务后仍然居住在北京,六年以后因病去世,当时距离他的小儿子考进首师大只差几个月。而陈永贵给儿子留下的学费,只有遗产8300元。
自从陈永贵当上副总理以后,他的妻儿老小里面,只有幺儿陈明亮沾了他的光,得了一个北京户口本。那么,陈永贵身上到底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他的四个孩子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一、传奇的农民副总理
一九六三年,山西太行山区的昔阳县大寨村一带,曾经发过一场大洪水。当时大寨村里面百分之七十的民房和梯田,都被洪水冲毁了。
山西省政府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本来想拨款为大寨村人重建住房,结果遭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拒绝。
大寨村位于太行山脉,占地两平方公里,听上去土地面积比较宽广,但是事实上却是植被稀少,土地贫瘠,不适合农田开垦。
一九五二年,三十八岁的陈永贵担任村支书。他带着五十八人通过筑坝造田的方式,花了四年将村中三百亩田地改造成“海绵田”,让大寨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六倍,堪称是一桩奇迹。
后来,有人把陈永贵的事迹上报到了省里,省里还给他出过嘉奖通报。因此一九六三年发生洪水的时候,省政府马上就知道了大寨村的困难,还主动提出要帮助他们。
可是陈永贵却拒绝了,他说他不但不要省里的帮助,还要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重建大寨村,同时实现粮食的增产。
山西省委的人都以为陈永贵在吹牛,结果没想到大寨村的人,只花了半年就建好了所有的民房。与此同时,大寨村粮食产量比上一年翻了一倍,总产量达到20万斤,上交国家12万斤。
因为创造了这一“神话”,陈永贵的事迹被新华社的记者写成了长篇通讯上报给北京,所以才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
当时毛主席问山西省委的人关于陈永贵的情况,特别问到了他识不识字,山西省委的答复是:“陈永贵不太识字。”
“不太识字”并不是完全不识字,因为上过扫盲班,所以一些简单的文字,陈永贵还是能写出来的。并且他的口才非常好,还经常会编一些关于农业的打油诗。
比如陈永贵有一首打油诗就是这样写的: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面。
这首诗从内容到结构,都与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非常接近。也不知道他是听过杨万里的诗歌,还是刚好在题材上撞了车。
不过能够写出这样的“打油诗”,就已经足以说明陈永贵的确是头脑非常灵活,天赋非常高的一个人了。
中国历史上通过农民起义当皇帝的人,据说只有朱元璋。但是以合法的渠道,直接从农民晋升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可能古今中外只有陈永贵一人。
但是陈永贵从农民到总理,前前后后还是花了十一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在为山西的农业生产作贡献。
所以陈永贵并不是像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副总理。因此后来他辞职以后,邓小平还去看望他,劝他不要有心理包袱。
陈永贵当上国家副总理是时代潮流使然,一九八〇年他辞职以后,中央劝他继续留在北京生活,仍然给他安排了警卫,备齐了公车和住房,然后还给了他一个北京的户口。
陈永贵当了五年的副总理,却从来没想过要给自己和家人弄一个北京的户口,他总觉得这是在占公家的便宜。
但是当时山西方面正在重新整顿,他也不方便回大寨村,所以就拿着北京户口住了下来,不过他并没有把妻子儿女接到北京。
直到三年以后,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陈永贵,调整好了心态,又写信请求国家给他安排一个适合的工作。
中央把陈永贵安排到京郊的一个农场,那个时候他把妻子和小儿子接了过去,因为他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他希望家里将来还是能出一个大学生。
后来陈永贵的小儿子陈明亮说,父亲接他到北京去,完全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满十八岁。如果像大哥、二哥和姐姐那样已经成年了,那么父亲就会让他自己去社会上打拼了。
二、陈永贵后人的发展情况
当年陈永贵能进入政坛,也是受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青睐,所以陈永贵一直把自己当成毛主席的学生。
毛主席不喜欢当官的人走后门,陈永贵同样也不喜欢占公家的便宜。所以他在北京时虽然有公车,但是他自己不公干时宁可挤公交车也不坐公车,至于妻子和儿子,就更不让坐了。
一九八一年,陈永贵以“不在其位,不享其禄”为理由,坚决搬出北京交道口的房子,住到木樨地的一套公寓楼房里面,警卫也全撤走了。
当时陈永贵几乎天天上菜市去买菜,街坊邻居都认识他,亲切地叫他“永贵大叔”,他本人对这种生活也甘之如饴。
陈明亮说,他们家的四个孩子,最后就他一个人上了大学。不过好在第三代人中只有一个中专生,另外六个都是大学生。
陈明亮的大哥陈明珠,是第二代里官当得最大的人,他在家乡的昔阳县当宣传部长,当了二十年,现在早已经退休了。
陈明亮的二哥陈明善在外地当兵,也入了党。本来部队领导说他表现好,准备把他送到军校进修,再提干,结果陈永贵知道后坚决不许,最后陈明善转业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陈明亮的姐姐陈明花,一直在县公安局管档案。不过陈家的第三代后来又出了一位高官,就是陈永贵的孙女陈春梅,她是一位法学博士,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督察局副局长。
其实按照世俗的标准来讲,混得最好的还是陈明亮。当初他在首师大读书时很穷,所以本科一毕业,他就出来开过发廊和饭馆,但是都失败了。
后来有朋友借钱给陈明亮去外国读了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再回国创业。现在的他,已经是两家公司的总裁和某地晋商会的会长了。
而陈明亮如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完全都是凭借个人的努力,可以说是没有沾到父亲半点的光。可见“知识改变命运”,绝非一句空言。
结语
陈永贵出生于农村,热爱土地与家乡的百姓。据说他当选副总理时曾经给毛主席提出过一个要求,希望可以每年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工作。
然后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各地考察,最后的三分之一时间,他想回到大寨村,关心一下当地的情况。毛主席觉得他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就同意了。
后来陈永贵在国务院工作时,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去全国各地走访,不过回到大寨村的时间并不多。退下来以后,因为家乡正在整顿,他不方便回乡,就一个人在北京住了三年。
当时陈永贵没有工作做,心理压力特别大,后来他找到警卫员,让警卫员帮自己给邓小平写了很多信。
陈永贵在信中说,自己不想享受从前当副总理时的待遇,要搬家,还让组织给他安排新的工作,继续去做他农民的老本行。
等到有了新的工作,陈永贵又把妻子孩子接到北京,生活就变得忙碌起来了,再后来他生病去世,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大寨村了。
不过陈明亮说,他们家第二代和第三代,每一年都会回大寨村去看一看。因为他的父亲陈永贵是从大寨村走出来的,在他去世以后,又叶落归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大寨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