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刘氏家庙于去年10月恢复对外开放,向更多人展示传统建筑里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传统艺术。
刘氏家庙展现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美。
在天河区广州大道中的繁华闹市中,一座有着过百年历史的文物建筑隐匿于现代高楼大厦之间。这是由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刘永福主持建造的宗祠,历经百年风雨。经过精心修缮,刘氏家庙于去年10月恢复对外开放,并作为天河区博物馆举办了数场展览,向更多人展示传统建筑里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传统艺术之美。
天河区是广州经济第一大区,文化底蕴深厚。近三年来,天河区先后推动完成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旧址、云从龙墓等25处文物保护工程,让传统建筑得以保护,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策马从南越归来
构数椽用妥先灵
敢说声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卫
把两字偏贻同姓
合存忠孝耀彭城
晚清广府祠堂建筑旧貌焕新颜
刘氏家庙建成于1900年,至今已124年。正厅后金柱上篆刻着刘永福所撰对联,如今仍熠熠生辉。“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刘永福先后参与清末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对联前句为孝,后句为忠,充分展示了爱国将领刘永福身先士卒、屡建奇功的英勇事迹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刘氏家庙是民族英雄刘永福在广州的重要遗迹之一,是天河区和广州市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实物载体。去年,刘氏家庙先后进行了主体建筑后堂檐口、后檐墙等抢险工程,并逐步完成院区整修工程和文物主体修缮工程,这座晚清时期的广府祠堂建筑,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广州晚清广府祠堂建筑的重要代表,刘氏家庙的平面形制采用广府祠庙建筑的典型布局,中轴对称,格局规整。硬山顶、博古脊、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当和滴水,在建筑的“雕”“塑”“构”等装饰工艺上充分体现了顺应广府物候和世俗文化的特征。以在刘氏家庙广泛应用的塑饰——灰塑为例,其以别致的构图、精美的雕塑、艳丽的色彩,吸引了众人眼球。
“灰塑”是在明清以来广府传统建筑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装饰,民间也称为“灰批”。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的团队负责刘氏家庙修缮工程中的灰塑装饰部分。他介绍,广府地区湿热多雨,台风频发,因此广府传统建筑多采用厚重的碌筒瓦屋面,并以砖叠砌成高屋脊,加大屋面的重量,起到抵御台风和隔热的效果。灰塑有着保护建筑本体如屋顶和墙壁上部、装饰美化接驳部位的两重功能。在他看来,像刘氏家庙的历史建筑历经百年风霜,实际上蕴涵着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和先贤圣哲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发掘和重现传统智慧,同时运用现代技术与古代理念相结合,进一步延续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这些智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并发扬光大。”据邵成村介绍,经过多年摸索,灰塑工艺如今已经应用到现代建筑中,通过灰塑做出来的建筑能自主“呼吸”,有很好的环保效果。
通过“微展览”传递传统文化
利用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为了解读好刘氏家庙这座传统建筑,向群众展示好刘氏家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爱国主义精神,去年下半年,天河区博物馆对刘氏家庙的“三雕一塑”及其建筑构造进行细致研究,举办“木石工琢·祠宇重光——刘氏家庙建筑工艺展”,逐一解读了刘氏家庙这座传统建筑“活标本”的建筑工艺。
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近代传统社会中,祠堂、庙宇中的壁画、雕塑等艺术装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最有效的传播载体之一。因此,传统建筑有着“砖头、石头、木头的史书”的美誉。“木石工琢·祠宇重光——刘氏家庙建筑工艺展”正是通过岭南传统建筑构件实物、刘氏家庙修缮过程的图片、说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刘氏家庙的建筑装饰工艺,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展现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美。
此次展览也架起文物建筑与市民群众之间的连接桥梁。刘氏家庙恢复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市民群众通过活动走进刘氏家庙,了解刘氏家庙,了解民族英雄刘永福,了解蕴含于传统建筑中的中国智慧和传统文化。
天河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天河区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及暑假期间以刘氏家庙的灰塑工艺为题材举办了“塑福字”、“塑福鼠”以及以传统的工艺塑时尚的“塑天河”三场非遗灰塑体验活动。中秋国庆期间,又举办了两场非遗饼印制作体验活动,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刘氏家庙保护利用的意义在于让传统建筑得以保护,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向更多人展示传统建筑里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传统艺术之美。”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天河区博物馆将会继续利用好刘氏家庙场馆,通过历年来对刘永福在广州和广东的众多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成果,以微展览的方式向市民群众讲好民族英雄的故事、讲好天河的故事、广州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同时,天河区将推进“声威留穗石——民族英雄刘永福业绩展”策划筹备、刘氏家庙申报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相关工作。
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工程
刘氏家庙的“新生”是天河区活化利用古建筑、激活传统文化新活力的缩影。近三年来,天河区先后推动完成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旧址、云从龙墓、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旧址等25处文物保护工程,让传统建筑得以保护,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据介绍,目前,天河区已完善文物“四有”台帐资料,形成《天河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天河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天河区积极探索“无人机+巡查”模式,运用无人机辅助日常巡查,对文物开展全方位航拍勘察。通过文物管理信息平台上“精准定位、实时拍照、一健上传”等功能,相关人员能即时了解文物情况,推动文物保护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天河区积极开展文物的活化利用。据介绍,目前,天河区已形成《天河区2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研究》《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历史线索研究》两项成果,为下一步活化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活化利用项目入选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未来,天河区将积极探索适合历史古建筑合理利用的运营模式,进一步盘活文物资源。
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天河区将不断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提炼文物中的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及道德规范,强化天河区革命文化传承工作,积极推进刘氏家庙、南方面粉厂等文物的活化利用,同时继续深化与军地、高校等合作,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丰富“天河故事”的情节、场景、地标与资源。
此外,结合猎德涌周边古建筑,天河区将启动“微改造”工程,通过“人、空间、内容”三位一体的氛围营造与内容创意,着力将其打造成自然与文化相融、景观与功能齐升的新型文旅空间。同时,融入天河乞巧、天河龙舟非遗嘉年华等活动,融汇贯通国际化街区(港澳社区)、天河CBD美食集聚区、羊城夜市先行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广州现代都市旅游示范样板”。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受访者供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