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023年连续七年获得“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十强县、精品县”称号;培养的多名运动员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运动员程水燕更是被保送至体育界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大学,目前已进入摔跤国家队。2018年和2022年连续两届省运会超额完成金牌任务,并获得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训练单位”称号……
近年来,景德镇市昌江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体教融合为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共建共管、以体育人”的体教融合之路,为景德镇市的体育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下体教融合发展第一颗“种子”
体校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专业和后备人才的任务。昌江区在推进体教融合之初,就下决心对体校进行搬迁升级。
昌江区体校原址在昌江区金鱼山,2013年搬迁到古城路训练馆,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力量训练场所,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区教体局非常重视,经过实地查看和详细调研,在各项经费都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专项拨款至学校,建成了一间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力量训练房,弥补了专项力量训练这一短板。训练房建成后,补齐了运动员力量不足的短板,为昌江区体教融合事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昌江区体校搬迁之初只有30余名运动员,到2023年,运动员人数翻了5倍,训练项目也增加至5个。学校连续三个奥运会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从县区级体校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昌江区种下了体教融合发展的第一颗种子。
以体育+文化优势畅通升学渠道
随着社会进步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社会、家长对孩子文化+体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体教融合前,因运动员文化学习环境无固定氛围和保障,导致运动员招生比较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招不到生源,没有梯队人才储备,竞技体育也不可能做大做强。
为畅通运动员升学渠道,2016年、2024年,昌江区教体局先后下发了《关于昌江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在训运动员班”招生培养工作的有关规定》《昌江区少年体育学校“在训运动员班”招生培养工作方案》,确定了区内运动员招生、入学、升学、训练、比赛等一系列体教融合创新举措。如:在训运动员在全国、省、市级的比赛中代表昌江区参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运动员可以升入省级重点高中就读,为体育单招考试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同时,昌江区不断探索与多个学校(小学、中学、高中)进行体教融合联合办学,使运动员文化学习有了保障,不仅破解了招生困难这一难题,而且运动员们学习氛围好,行为习惯也越来越优。体教融合后,昌江区运动员参加高考的本科录取率最高一年达到80%。
资源共享把训练点“植入”学校
把训练点“植入”学校,是昌江区探索体教融合的另一条路子。以昌江区鱼山中心小学为例,2020年,市、区教体局在昌江区鱼山中心小学设立了田径训练点,为昌江区打造了一张含金量十足的体教融合名片。
每天下午放学后,由体校专业教练免费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又丰富了课余生活,也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一大举措,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鱼山中心小学也因此被评为“景德镇市体育特色学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2年,昌江二中新校区建成,昌江区体校瞄准新校区场地优势,迅速成立了昌江二中摔跤、柔道训练点,因地制宜开创了“5+2”的训练模式(周一到周五在昌江二中训练,周末到区体校本部联合训练)。2023年,训练点9名运动员参加全省摔跤锦标赛,获得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1个第七名,并有5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2024年,训练点7名运动员参加全省柔道比赛,获得4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1个第七名。成立短短一年多的昌江二中训练点获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不仅拓宽了学生参加高考的升学渠道,也是体现体教融合、跨得准确、融得有效,综合育人效果的展现。
来源丨经济晚报网
编辑丨徐鑫鑫
审核丨涂伟明
欢迎向昌江区融媒体中心投稿
投稿邮箱:cjq3497@163.com
新闻热线:(0798)8337513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