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意渐浓的深秋,一场关乎全球产业链的博弈正在悄然升温。
一纸管制条例,让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坐不住了。
这个故事要从2024年10月说起。就在全球关注中东局势之际,中国悄然祭出了一记重拳 —— 《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即将在12月1日正式实施。
为什么这份条例让美方如此紧张?
看看军工制造商的"库房清单"就明白了:从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到精密导弹的制导装置,从夜视仪到激光武器,这些美国引以为傲的尖端武器,背后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影子。
短短几行政策文本,却戳中了美国军工产业的软肋。
要害在哪里?就在那些看似普通的原材料上。
想想看,一块小小的稀土原料,在精密加工后可以变成战机的"眼睛"。一片小小的半导体晶圆,却能让价值连城的军用装备成为一堆废铁。这些不起眼的材料,恰恰是美国引以为豪的军工产业的"命门"。
沙利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声称中国在"卡美国制造业的脖子"。但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不正是美国一直以来对他国的"拿手好戏"吗?
过去几年,美国商务部就像个不懂得节制的"制裁大师",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把中国企业打入"黑名单"。这些举动,不正是在肆意破坏全球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吗?
现在,风向变了。
看看F35战斗机的生产线就知道了:缺了镓和锗,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就成了摆设;没有稀土原料,引以为傲的红外导引就成了睁眼瞎。这些"卡脖子"的材料,美国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然而,这场博弈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自给自足"。
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最近的表态耐人寻味。当被问及中国新政策的影响时,她一改以往的咄咄逼人,语气中透着罕见的谨慎。
其实,说到底这并非"卡脖子",而是正当防卫。当美方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制裁中国企业时,他们想过后果吗?
世界产业链就像一条编织精密的绳索,谁要是想把它剪断,最后受伤的可能就是自己。
这一次的较量,会不会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转折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