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故事关键词:讲艺术-
我想再次强调一下,给孩子讲艺术绝不是要我们死记硬背艺术作品的各种信息,那些信息随手可查;孩子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这些才是奠定孩子艺术审美能力的基础。
有些人说艺术是讲究天赋和感觉的,是的,如果你要成为顶级 的艺术家,没有天赋是不行的。我一直记得艺考老师说过的一句 话:我们远远到不了拼天赋的程度。但艺术有很多理论和方法是普 通人也可以学的。哪怕是非专业人士,只要知道一些基本的艺术要 素和原理,就足以助力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和艺术素养的养成。
了解基本的艺术要素和原理,也就是了解艺术语言,能让我们 懂得如何去看艺术,甚至知道如何去讲艺术。因此这一节的目标就 是帮助家长了解艺术语言。
2.1 艺术语言有哪些?
基本的艺术要素有5个——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空间。
这5个要素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的艺术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 从进阶的欣 赏角度,也就是从艺术原理和表现手法来看艺术作 品 — —平衡、强调、比例、运动、节奏、变化和统一。下面我主要 以绘画作品为例,对上述艺术相关的概念作简单介绍。
色彩
色彩在艺术世界里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当我们欣赏一幅作品的 时候,第一时间要注意的就是色彩。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色彩有冷暖之分,与情绪有关。通常红色、 黄色和橙色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们给人的直观联想是火和热;而 蓝色、绿色和紫色被称为冷色,因为它们会让人直接联想到海水和 冰雪等。
色彩联想是人脑的一种积极的、逻辑性与形象性相互作用的、 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当我们看到色彩时,能联想和回忆起 某些与色彩相关的事物,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比如红色在视 觉上给人一种临近感和扩张感,刺激视觉,有跳动、不安的感觉, 同时也有力量和生命力的感觉;在中国,红色是吉祥的、积极的, 但是在其他一些国家,红色是禁忌的、危险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 画面情境去感受颜色传达的具体情绪是怎样的。
橙色比红色的明度更高,也给人活泼、温暖的感觉,它介于红 色和黄色之间,相关联想大都是正面的:丰收、热情、喜阳、甜蜜 等。整体来说,暖色传达出的情绪是炽热的、正面的以及积极向 上的。
绿色虽然被分在冷色系,但是它相对于其他冷色系的颜色来说 比较中性,因为它是稳定的、柔顺的、温和的,会让人感到平静。
蓝色的明暗程度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淡蓝色会给人干 净、沉静的感觉,但深蓝色会让人觉得神秘莫测,甚至抑郁悲伤。
在色彩心理学中,每个色系都有大体对应的情绪标签,但每个 色系下还能细分出很多种颜色,根据纯度和明度的变化,冷暖的差 异,同一个色系的不同颜色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这需要我们带着 色彩联想用心感受作品的内涵。
马蒂斯 1910 年的绘画作品 《舞蹈》 描绘了五个女人手牵手围 成一圈,踏着节奏翩然起舞的场景。整个画面的主要颜色只有三 种,蓝色的天空、绿色的大地以及砖红色的人体,但却拥有一种原 始而古朴的美感。
线条
线条在绘画里面的定义是用铅笔、炭笔或者是钢笔等工具在平 面上持续运动留下的笔画或者痕迹。
线条在艺术作品中是最常被运用的设计语言,尤其是我们的中 国画,常常“以线造型”。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中的线条一直被世 人惊叹,特别是“高古游丝描”画出的线条纤细而柔韧,连绵不 辍,形若蚕丝游动,而且仅仅用线条就能够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形态 和场景。敦煌壁画中的线条种类数不胜数,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带着 孩子一起观察:描绘男性形象的线条是不是更粗犷舒展、流畅遒 劲?描绘女性形象的线条是不是会纤细婉转一些?
又如齐白石的 《虾》,灵动的线条生动地展现出了虾的形象。 作者利用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直中有曲、似断实连、 乱中有序的线条要素去表现虾的身体部位以及虾在水中游动的动 态感。
形状
形状是在平面上的封闭空间,当一根线条做环绕运动,回到起 点后与之前的行动轨迹相连接,就创造了一个形状。
人们通常认为形状是平面的,但视觉是主观的,对形状的感知 可能与真实的形状有所不同。比如在黄昏时分、雾中等光线较弱的 环境下,物体的形状“融”于一定的明暗对比之中,形状的边缘与 周边环境互相渗透,有些边缘部分被环境淹没了许多,而另一些边 缘部分却向周边环境深入扩展,这就让原有物体的形状看起来好像 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了特殊的感受。这时物体的形状收 缩或扩张,自由地活动着、摇摆着、闪动着,是那样的神秘和美 妙。艺术家以一种积极的视觉方式对丰富的形状进行挑选、组合, 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不同于原始物象形状的美的形式。这些美 的形式不仅来自“看见”,而且出于具有更丰富内涵的“发现”。
肌理属于材料的表现语言。所谓肌理是由人力或自然力制造的 展现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让人产生“视触觉”。我们能通过 看某件物品就感受到它的质感和触感,这就是视触觉。各种纵横交 错、凹凸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能够让我们产生视触觉,帮助 我们表达物体的特征和对美学的感受。
肌理有着粗糙细腻、干湿软硬,以及是否有花纹、光泽和规律 性等表现特征。我们看到丝绸,会感到它的肌理是顺滑柔软的,并 带着一丝冰凉;看到麻布,会感到它相对粗糙、硬挺的质感。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观察它们的质感,比如国 画作品中在宣纸细腻的纹理里晕染开的水墨,比如有些油画上刻意 堆叠出的质感粗犷的磨砂颗粒。
笔触是肌理的雏形,笔触作为一种油画语言,能代表作品的特 色,有时还能成为某个艺术家的标签。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凡·高, 他的笔触是奔放的、狂热的,似乎不受现实社会的约束。当我们看 到凡·高的油画时,能通过他笔触的力道感受他作画时的情绪。
莫奈晚年的作品 《睡莲》 系列,用看似柔韧的笔法,打破物象 之间的边缘,笔触在画面中纵横驰骋,随形荡漾。作品中叠加分割 的笔触让画面的线条缭绕,而空隙间处处透着底层色彩,使画面的 层次变得丰富、透气。可以说莫奈捕捉光影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笔 触,实现了其作品的肌理感。
空间
《美术辞林》 中将空间定性为远近大小一类的层次关系。具体 而言,在画面当中,空间感存在于物体之间或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 间的距离关系或者是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
在人眼看来,空间较平面多一维度。平面是二维的,空间是三 维的,但是艺术创作可以在二维的平面上实现三维立体空间的视觉 效果。艺术作品一般是有空间感的,我们要善于发现。
法国光线大师拉图尔在 《油灯前的抹大拉》 中,运用燃烧的蜡 烛的光,以极端写实手法描绘光与影的变化,通过光影描绘空间, 实现明暗对比强烈的空间表达,流露出神秘而动人的气氛。
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空间 — —我们在观察一幅作品的时 候,可以先从这 5 个角度分析和欣赏。作品颜色的冷暖明暗,线条 的粗犷流畅,基本的形状有哪些,有什么特殊的肌理,空间的远近 大小和层次等,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和探讨的。
平衡
平衡是我们在观察一件艺术作品时看到和感到的视觉重量。平 衡分为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非对称平衡指的是虽然一幅艺术作 品的左右两边并不相同,但是它看上去是平衡的,这就比较考验艺 术家的视觉平衡能力。
艺术家会用很多种方式达到平衡的状态。当然也有刻意打破平 衡的艺术作品,这是为了让观者感到不稳定和不安的情绪。
拉斐尔的很多壁画都采用了对称构图,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 格的画作很多就是非对称平衡的,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画面是不对称 的,但是稳定且平衡的。
强调
如果艺术家想要突出和强调某一个主体,会采用各种方式,例 如将主体放置在显眼的位置,或者用突出的颜色,或者削弱周围的 内容。 那个被强调的主体就是画面的主导,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
比如画面中有人举起手,沿着手的方向,我们的视线也会不自 觉地被牵引过去。 被强调的部分也是整个画面的兴趣中心,因此我 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探讨艺术家想要强调表达的主体是什么。
在马格利特 《戴黑帽子的男人》 里面,那个挡住男人脸的青苹 果,把强调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都知道人物的眼睛是最容 易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地方,青苹果挡在了眼睛的位置,但是又露出 了一点点眼角,让人们被这个挡在视野正中心的青苹果吸引并无法 忽略它。 这颗青苹果有很多隐喻,但是作者具体想要表达什么,每 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比例
比例是一幅作品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的大小、高矮、长短的关 系。 大家应该听说过黄金分割比,它的比值约为 0.618,这是公认 的最具美感的比例,它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设计领域应用广 泛。 我们熟知的绘画作品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和 《维纳斯 的诞生》 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选择使用这个比例,如果艺术家 想要表达另外的感觉或者情绪,通常会采用变形、夸张或者拉长正 常的比例等手法。 比如蒙克的 《呐喊》 中,人物脸部的比例是扭曲 的,但是能够传达出压抑、恐惧的感觉。
运动
很多艺术作品看似是静止的,但是实际上又能让我们感到它在 运动的视觉效果。 还有些作品,我们能感受到自身的视线在画面中 是受牵引流动的,表示这个作品也是具有运动因素的。
比如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称“马踏飞燕”的铜奔 马。 这是一座铜质的飞马雕塑,捕捉了飞奔的马三足腾空、一足超 越飞鸟的瞬间,且让飞鸟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整体 运动之势非常鲜活。
我们在观察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留意主体的运动姿态或者画面的视觉动线。
节奏
节奏是指通过线条、形状或者色彩的重复,创造出规则或者随 意的图案。 蒙德里安的 《百老汇爵士乐》 就通过将直线和大小不一 的红黄蓝色块排列组合,把爵士乐欢快的节奏感呈现在纸上。
通常有一定规律、前后呼应的元素,都包含一些特定的节奏。 这个节奏可以是有序的,也可以是无序的,但是这些特定元素都会 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作品中,这是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的。
变化和统一
变化代表了不同和对比,强调的是差异性。比如在一个画面 上,同样是山,其中会有崎岖和平滑之分,还会有明暗的对比,线 条在粗细上也会有变化,但是如果全是差异和对比,画面不免会显 得有些凌乱,这个时候就需要整体上的统一。 这很考验艺术家的控 制能力,一幅画上虽然有很多颜色,但是整体应该是协调统一的。
这一手法的典型代表是印象派,他们的画作都非常注重光影的 变化,但是整体又特别协调统一。
2.2 该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给孩子讲艺术,家长可以从上述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表现手法入 手,这些艺术要素或手法都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 的。 家长可以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点切入,然后跟孩子一起讨 论和发现。
我们不必熟知所有作品的信息和背景,也不必苛求自己感受到 的与专业分析是否有太大差异,更重要的是观察、感受和讨论的 过程。
给孩子讲解艺术作品的步骤应该是:描述—讨论分析—了解— 判断。
我们不用一开始就去查找作品的相关信息,而是先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画面内容, 再慢慢延伸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之后再去了 解作品的背景,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
就算我们不是艺术评论家,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也 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哪怕是经典传世的作品,你也有权利说不喜 欢。 我们也要教孩子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作品,尊重孩子的审美喜 好,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这比记住很多作品的作者名字、 背景信息要重要得多。
下面是一些供参考的互动方式。
(1) 对学龄前期的孩子
这件作品中有让你感受到开心的颜色吗?它为什么让你感到 开心?
艺术家使用了什么线条?曲线还是直线,粗线还是细线?你喜 欢哪一种?
这个形状你觉得像什么?
如果可以摸,你想摸哪一件作品,为什么?(调动孩子想象作 品的触感,而不是真的触摸。 )
这件作品中你觉得哪一个人物离我们最近?哪一个更远?你最 先看到的是什么?
这件作品让你想起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 对学龄期前期的孩子
你能找出作品中使用了哪些颜色吗?
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哪个颜色?它为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可以找出画面中的线条吗?
这根线条让你有什么感觉?(有力量的?柔软的?还是跳 跃的? )
哪件作品看起来是不平的?
哪件作品的肌理看起来更明显一点?(粗糙还是平滑?哪种颜 料看起来薄一点,哪种厚一点? )
哪件作品里面的空间你感觉是最大的?
这件作品里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最先看 到它?
这件艺术作品中是否有让你觉得特别惊讶的东西?
你能找出这件作品里相互对比的东西吗,比如明暗对比、大小 对比等等?
我想再次强调一下,给孩子讲艺术绝不是要我们死记硬背艺术 作品的各种信息,那些信息随手可查; 孩子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能力 和感知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这些才是奠定孩子艺术审美能力的 基础。
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 《如何给孩子 讲艺术》 一书里面提到,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 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因此,零基础的家长也不要担心,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出发,了 解基础的艺术要素和手法,之后再用心观察、讨论,孩子的艺术素 养就在一次次“观察—讨论分析 —了解—判断 ”的过程中慢慢 提升。
本文节选自|《陪孩子艺术启蒙:零基础家庭美育指南》
作者|李瑾希著
About us
主编:鹿|本期编辑:流星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