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千岛湖的水吗?可以直接饮用的那种,一级水质,国家认证,这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生态保卫战,主角你可能想不到,是鱼。
千岛湖位于浙江淳安,可不是天然湖泊,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蓄水成湖便有了这片碧波万顷的“天下第一秀水”。
它与加拿大的金斯顿千岛湖、中国的仙岛湖并称“世界三大千岛湖”,单论面积,它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星罗棋布的1078个岛屿,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战略意义上,它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战略水源地,肩负着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生态保护的重任。
可是这片秀水也曾面临严峻考验,90年代末,连续两年的蓝藻“水华”事件,如同警钟敲响,震慑人心。
想象一下,清澈的湖水变成一片蓝绿色,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电影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千岛湖的生态危机。
“水华”说白了就是蓝藻的过度繁殖,这些微小的生物,看似不起眼,却能引发连锁反应,破坏整个湖泊生态系统。
它们覆盖水面,阻挡阳光,导致水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死亡腐烂,进一步消耗水中溶解氧。
水中缺氧,鱼类自然无法生存,大量死亡,甚至可能造成局部水域“死水”现象,恶臭的“湖靛”漂浮在水面,不仅影响景观,更会污染水源,威胁人畜健康,对于依赖千岛湖水资源的长三角地区来说,“水华”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面对“水华”危机,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迅速展开调查研究,传统方法,例如化学除藻,治标不治本,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这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净水渔业”应运而生,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鱼类自身的食性,控制藻类生长,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科学探索,千岛湖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为“净水渔业”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
在众多鱼类中,鲢鱼和鳙鱼脱颖而出,成为“净水渔业”的主角,为什么是它们?这要从它们的“饭量”说起。
鲢鱼滤食性,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尤爱蓝藻;鳙鱼,同样滤食性,但更偏爱浮游动物,两者配合,如同湖泊里的“清道夫”,可以有效控制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数量。
“保水鱼”,可不是浪得虚名,研究表明,一条鲢鳙鱼,每增长一千克体重,就能消耗掉至少40千克的藻类。
这相当于一个天然的“生物过滤器”,持续不断地净化水质。随着鲢鳙鱼数量的增加,千岛湖水质中的总氮、总磷和叶绿素含量逐年下降,“水华”现象也得到有效控制。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两次“水华”事件,促成了“鱼保水”计划的实施,这是一个跨度长达数十年的生态工程,涉及到鱼类放流、捕捞、监测等多个环节。
专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鲢鳙鱼的最佳放养比例和放养时间,并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水质变化,“鱼保水”计划的成功,不仅在于控制了“水华”危机,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之路。
“保水鱼”可不是光吃藻类,它们自身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千岛湖的有机鲢鳙,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保水渔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2022年,千岛湖鲢鳙鱼产量超过500万公斤,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是一条双赢之路: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可谓一举两得。
“保水鱼”计划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鲢鱼爱吃藻类,鳙鱼爱吃浮游动物,看似简单但这两种鱼的放流比例却大有讲究,放流过多,可能会打破湖中生态平衡,造成新的问题;放流过少,又达不到“保水”的效果。
因此需要根据千岛湖每年的水质、生物量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动态调整放流比例,这就像配药一样,需要精准把握剂量,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千岛湖面积辽阔,岛屿众多,水深复杂,这给捕捞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早期捕捞队人手少,设备简陋,效率低下。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捕捞技术不断升级,但面对广阔的湖面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捕捞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有些鲢鳙鱼,在湖里生活了几十年,体型巨大,经验丰富,堪称“老江湖”,但由于捕捞的难度,这些“老鱼”往往无法被捕捞上来,只能在湖里终老,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可能会对湖中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保水鱼”计划实施多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任何干预措施都可能产生长期影响。
因此需要持续观察和评估“保水鱼”计划的长期效益,及时调整策略,确保其可持续性,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千岛湖的“保水鱼”计划,并非仅仅是放鱼养鱼这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指向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净水渔业”。
“保水鱼”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解决了千岛湖的“水华”危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治理思路,以往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常常采用工程措施或化学方法进行治理,但这些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带来新的污染。
“保水鱼”计划则另辟蹊径,利用生物自身的特性,以自然之力修复生态系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师法自然”的治理理念,值得推广借鉴。
千岛湖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其他水源地的关注,河北东湖、云南滇池、江苏太湖等水域,也纷纷效仿千岛湖,引入“保水鱼”,开展“净水渔业”实践。
这表明“保水鱼”模式并非千岛湖的独家秘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生态治理方案,当然每个水域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方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净水渔业”的兴起,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过去我们常常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认为发展必然会牺牲环境。
而“净水渔业”则证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共赢,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净水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治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净水渔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同时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地方开展“净水渔业”实践,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净水渔业”的成功案例,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来源:
保千万人饮水安全 千岛湖水质水华预测预警系统发布·央广网
这条千岛湖鱼真牛 它的模式被复制到全国·浙江在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