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杰地灵、医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崇高职业精神,对当代医学发展、医德医风建设亦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省卫健系统医德医风宣传教育,推进全省廉洁医院文化建设,福建省卫健委开展《闽医精诚》文稿征集工作,组织相关单位、作者深入挖掘、整理一批闽籍历史名医的医德医风故事,收集文稿22篇、近10万字,图片100多张。
2024年6月出版《闽医精诚——福建古今名医传略》,作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医德医风教育和“四下基层”学习材料,在全省卫健系统进一步树立“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良好医者形象。
“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医精诚》专栏,分期讲述22位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胡锡衷教授
(1926年5月—2009年1月)
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福建省心血管病医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及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的创建人之一,福建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委,原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1949年,就读福建医学院的胡锡衷亲历了福州城的解放,在隆隆的炮声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怀着探索医学奥秘的梦想,胡锡衷把自己的“根”深扎进了医学这片沃土里,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这理想伴随着他走过了人生的漫漫长路。
2003年,中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中国医师奖”,进行了首届表彰,当时全国共有39名医师获此殊荣。其中,福建省唯一的上榜专家,就是来自福建省立医院的胡锡衷教授。彼时,年过古稀的他,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福建省心血管病医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当年的获奖名单中,还有一位,就是后来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
在病人眼里
他是“名不虚传的好主任”
从医之初,医院的条件十分简陋,当时仅有的一台弦性心电图机出现了故障。面对着众多的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律失常的病人,医生们束手无策。于是,胡锡衷坐了两天的船、又坐了两天的火车,千里迢迢地抱着心电图机,来到上海,一边找人修理机器,一边认真学习心电图检查。回来后,他就整日整日地“泡”在病房里,“窝”在研究室里琢磨医学新技术。
1955年,年仅29岁的胡锡衷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心电图检查,不久,他又在福建省率先把心导管检查应用于临床,并在国内较早报告功能性心房颤动。今天,人们到医院看病做个心电图,进行心导管检查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正是这两项技术的应用,胡锡衷为福建的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划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60年代初,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十分缺乏,“除了洋地黄,还是洋地黄”,胡锡衷与医学院教授合作,在国内较早把黄花夹竹桃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心力衰竭的临床医治作出贡献。1964年,胡锡衷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发表了《排尿性晕厥》的文章,在国内首先报道指出这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并提出了防范措施。70年代,他在国内最早对“二尖瓣脱垂”做出诊断,在福建最早报告了原发性Q—T延长综合征引起晕厥,这些研究先后被邀请到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1977年,胡锡衷在诊治过程中发现,一些病人听诊时心脏有杂音,临床表现酷似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但进行心导管检查时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对于这些病人要不要做手术,大家都犹豫不决。胡锡衷一头钻进了图书馆,查询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资料,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直背综合征”概念,认为这是因为胸骨椎体生理性弯曲消失而导致的症候群,从而明确了诊断,使这些病人免去了一“刀”之苦,这一成果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胡锡衷常说是病人造就了医生,他认为 “是病人的需要,促使着他去探索医学的奥秘,去揭开一个个疑难病症的谜团”。
1978年,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与著名的心外科专家李温仁教授,组建了全国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心血病研究所”。 次年,他组织和领导了全省高血压抽样普查,检查人数达到16万人之多,他亲自深入乡村指导普查工作,首次摸清了福建省高血压病人的流行病学情况,获得了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二等奖。80年代,胡锡衷还领导我省心血管病专业人员参加全国19个省市心血管病联合监测工作,使福建省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 胡锡衷教授在查房。图片来源:福建省立医院
◇ 胡锡衷教授组织全省体外循环学术报告会。图片来源:福建省立医院
1983年,他率先在全省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检查,使福建省心脏电生理检查步入国内先进行列。随后,他又在国内首先将肌钙蛋白i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组织领导了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心动过速的新技术,挽救了不少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瞩目。
在同事眼里
他是益友更是“仙”生
进入90年代后,胡锡衷依然孜孜不倦地关注着心血管的学术前沿,心研所建成了省心血管重点实验室、高血压病研究室、心电生理研究室,在我省内率先开展各种先进的诊治方法,如三维超声心动图、各种介入性治疗,射频消融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本省及国内较早开展晕厥研究以及肌钙蛋白i在心肌炎、心肌梗塞方面的研究。这其中倾注了胡锡衷无数的心血,几乎每一项研究都参与了指导、协调等工作,但在所里申报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时,胡锡衷都主动要求不挂名,把年轻一代推向前台,而自己却“隐”在了荣誉的背后。
是呀,认识胡锡衷的人无不为他的清风傲骨、超凡脱俗所折服,有人风趣地用“仙”字来形容他,大家品味再三,觉得只有这个字最适合。这种感觉,源自他几十年人格魅力的沉淀。
同事们至今还记得与他一起出差的趣事。省里组织专家到闽西龙岩、连城、上杭、长汀等地巡回讲学。当时,胡教授已年逾古稀。但他不但充分准备、巡回讲学,还和大家一起登上冠豸山、参观古田会址,还处处关心比他年纪大的张珍治主任。他还一路津津乐道地给我们介绍他下放清流县的难忘日子……真是对生活充满深爱,到处欢声笑语,其乐无穷。
在学生眼里
他严苛传业授道
胡锡衷常说:“国家培养了我,我的知识是国家的,我有义务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大家。”为使心血管内科事业后继有人,胡老带教学生乐此不疲,经他培养的研究生、进修生达到千余人,而且大都学有所成,有的还卓有贡献,我省知名内科学专家潘秀珍、吴可贵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潘秀珍在怀念老师的文章里写道:当时我们非常敬佩胡老师的教学才能和师表情操。第一次小考,在大家紧张得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慢悠悠地把同学分成3个小组,每组几个同学共同听诊一个病人的心脏和肺部,然后各自把听到的病理声音写在纸上,并说出这是什么问题。胡老师就根据同学的意见逐一讲解,指出正确和不正确的听诊结果。这样,根据不同的肺部啰音和不同的心脏杂音来说明这3个病人的疾病,条理清晰,学生们印象深极了!不但把这些体征牢牢记住,也把考试的可怕丢到九霄云外,大家越来越爱上物理诊断课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物理诊断学基础是打得很坚实的,这完全是胡老师的功劳。
◇ 胡锡衷教授在指导学生。图片来源:福建省立医院
胡锡衷还有个好习惯,每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参观学习,回来都要写2万字左右的综述,举办讲座和学习班,详尽地把国内外最新的医学进展介绍给大家。
胡锡衷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教学、会诊,都十分认真。有一次,他到病区里查房,看到一份由研究生写的病历,看着看着眉头就皱了起来。
胡教授:“你看过病人几次了,有没有认真问过病史?”
这位研究生很自信:“每天都看,问过了。”
胡教授:“你看那个病人腹部有一道手术疤痕,你怎么能视而不见,他那到底做了什么手术,术后怎样,你了解了吗?这么重要的体征为何没有写到病历里?”
对方支吾答不上来。
胡教授:“凡事都要讲究认真二字,从医、研究更应如此,马虎不得啊!”
正因为胡锡衷这份“认真”,他认真地实践着“当一名好医生”的初心,不断地追求。
住进ICU后,在医生眼里
他是极致乐观和浪漫的老者
胡老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者。“如果将一段记忆烙在心里,那必是永生难忘;倘若将一段记忆融入心中,那就必将成为一种永远伴随的气质。与我们尊敬的胡锡衷所长在内科ICU相处的短短43天,正是这样的一段记忆,它将伴随着我们在从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这是当年在ICU里轮值的林春锦医师,动情地写下的一段话。至今,还有一个浪漫的画面定格在他脑海里。
那是医疗组在决定为胡教授做一个手术治疗前的晚上,在胡所长夫人陈文祯院长(原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的坚持下,我们把她从血液科病房接到了胡所长面前。当时我们的所长已经极其虚弱,甚至连发音都相当吃力。两位老人因为疾病的原因,虽住在同一家医院、同一栋病房大楼,却难以见面。而在此时此刻,面对相扶一生、如今都已是风霜雕琢的老伴,面对着生死去留、面对着可能一转身就阴阳永隔的时刻,他们在想什么?夫人趴在所长的耳边,紧紧握住老伴的手,轻轻耳语着什么,这一刻,一切都静止下来。此时此刻我们都是台下屏住呼吸的观众。而就在这时,胡所长费劲而清晰地说道:“I love you!”此时的陈院长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两行苦泪凝聚着两位老人几十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行的所有无法道清的情愫啊!“I love you,too!”她哽咽着说道,“你会好起来的!咱们俩再来比赛一次,看谁先出院,”她紧紧握着所长的手,泪光中闪耀着坚毅的光芒,“上一次是你胜利了,这次咱们看是谁赢!”时间在这一瞬间凝固,这一刻将成为永恒!心与心共鸣的暖流升腾起来,熔化了所有风雨血泪、所有伤苦病痛,这一瞬间铸就了一座永恒而沧桑的丰碑。
胡锡衷教授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头衔与荣誉,他最喜欢的还是普普通通的称呼——医生。
何以为医,这位痴“心”儒生,付之终生。
(福建省立医院宣传部)
来源:省卫健委宣传处、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一审:孙永杰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