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失业儿女发愁的父母
文丨谈古论今
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就业问题。
为了收集素材,我走访了几位正在为生计奔波的年轻人。
说实话,他们的故事让我内心沉重。
其中一位来自985高校的小伙子,捧着"金饭碗"的文凭,
却在送外卖的路上遇到了同样毕业于名校的同行。
他苦笑着说:
"当初读书时,大家都说211、985的毕业生就业不愁,没想到现在连最基本的工作都难找。"
翻开他的求职记录,投出去的简历像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更让我心酸的是,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变成“新常态”。
在短视频平台上,"高学历送外卖"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优秀毕业生,
如今不得不在烈日下、寒风中穿梭,只为糊口。
家里砸锅卖铁,供出来的文凭,在就业市场却成了一纸空文。
再看那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优质教育资源就像隔着一道玻璃墙,看得见,摸不着。
一位农村家长无奈地说:
"现在的教育太卷了,我们家的孩子,连起跑线都找不到在哪里。"
这种无力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集体记忆。
当教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希望之梯,
当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阶层固化的恐慌正在蔓延。
这不仅是个人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困境。
这些年,面对教育选择,很多家庭陷入了两难。
"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一位打工妈妈眼含泪水说道。
她和丈夫在工地搬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
就为了多赚点钱补贴孩子的学费。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成了多少父母的心头执念。
可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
"邻居家孩子前年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还在投简历,连个实习都找不到。"
另一位家长犹豫着说,
"我家条件有限,是不是该让孩子学门手艺?至少技术在手,饿不着。"
这种纠结,道出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心声。
年轻人的选择更显无奈。
小李去年从重点本科毕业,找工作屡屡碰壁后,开始考虑转行美发。
"以前觉得这些工作不体面,现在想通了,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
他叹了口气说,
"但转行也不容易,年龄大了,学费又贵。"
更令人心疼的是那些已经在社会底层打拼的人们。
一位工厂老师傅告诉我:
"干了二十多年车床,现在厂里开始用机器人,我们这些老师傅都不知道还能干几年。"
他想去参加技能培训,可培训费用高昂,社保待遇又差,
稍有闪失,全家生活就难以为继。
看着这些真实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象——
我称之为"困境内卷化":
当人们集体在某个领域寻求突破时,这种努力反而加深了困境。
就像一个诡异的漩涡,越是拼命往上爬,就陷得越深。
教育升学、职业转型、技能培训,看似都是出路,
却在人们的集体涌入中,变成了新的困境。
这或许就是当下最令人绝望的地方:
每一次看似希望的转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困境的开始。
当我深入研究这种"困境内卷化"现象时,
发现它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制度性根源。
原因有三:
第一、人才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看看这些年社会评价标准的大转向吧。
前些年,人人都在高喊"知识改变命运",
家长们拼了命把孩子往重点大学推。
可等到孩子们真的考上名校、拿到文凭,社会风向却突然转了个弯:
"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
更讽刺的是,那些曾经被称为"人才"的高学历者,
转眼就变成了"过剩人才",被推向社会边缘。
但是,表面上看是"知识改变命运"到"学历无用"的转变,
实质上却反映了教育制度的深层困境。
高等教育扩招带来了量的增长,但配套的就业制度却没有相应调整。
"现在大学生这么多,可体制内的好岗位却还是那么点,"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指出,
" 制度性的供需失衡,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
更深层的是人才评价制度的僵化。
"企业也是被迫看重学历,因为没有更好的评价标准, "
一位企业主说,
"这种制度化的评价体系,让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被排除在外。 "
你看,制度性的偏差,推动了学历内卷,却没能真正促进人才成长。
第二、政策制定的系统性缺陷
教育政策的频繁变动,暴露出决策机制的问题。
"政策制定缺乏长期规划,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位教育研究者分析说。
比如校外培训治理,
没有建立起新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结果只是把显性内卷变成了隐性内卷。
就业制度改革也存在类似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人们不得不往体制内挤,
如果能建立更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职业选择就会更加多元。
第三、社会流动机制的梗阻
最根本的是向上流动机制的制度性梗阻。
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倾向优势群体,
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城乡差异,职业发展通道受制度藩篱限制。
很多工人想学新技术,可培训补贴政策根本覆盖不到这些人。
创业支持政策也是如此。
表面上喊着"大众创业",
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税负重等制度性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贷款政策对小企业很不友好,没有制度性支持,创业就是在孤军奋战。
以上,才是困境内卷化的制度性根源:
当社会制度无法为多数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当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考量,
人们的努力就会在制度的夹缝中不断内卷,越努力反而越焦虑。
当我们把普通人突破困境的代价摊开来看,这份血泪账本令人心惊。
每一笔教育投资,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
"大学四年,贷款二十万,"
一位刚毕业的学生说,
"每月还款两千多,工资才四千出头,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而职业教育的隐性成本更是让人猝不及防:
培训费、考证费、实习费,一项项加起来动辄上万。
"培训市场就是个无底洞,"
一位转行者感叹,
"学一样,发现不够,还得学下一样。"
就业数据更是让人窒息。
应届生起薪不升反降,"零经验"求职者越来越多,工作机会却在不断萎缩。
最可怕的是35岁这道坎,
"以前觉得到中年就能稳定了,现在才发现,中年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候。"
这就是困境内卷化的残酷:
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回报却越来越低。
当然,任何时候,大家够不改丢掉主观能动性,
面对困境内卷化,一些人已经开始探索新的突破路径。
我归纳为两点:
1、技能突围
AI浪潮已到,抗拒AI,不如拥抱AI。
你可以用AI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也可以 寻找科技替代不了的价值。
"我开始学习情感咨询,"
一位学习了心理咨询技能的同学说,
"AI再先进,也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共情。"
这种不可替代性的建立,成为对抗内卷的新思路,
而这些,建立在我们对自己的技能突围上。
2、转型求生
而一些人选择回归传统手艺,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我师从老木匠学习传统家具制作,"
一位90后说,
"虽然客户群小,但至少能立足。"
更多人选择了副业保命,
"白天上班,晚上做自媒体,周末去农村直播,"
这种多线程的生存模式,成为对抗困境的有效策略。
面对困境内卷化, 首先要认清一个现实:
与其盲目跟风内卷,不如找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专注发展那些难以替代、难以模仿的能力,才是突破内卷的关键。
同时,建立多重收入来源也很重要,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能让我们在动荡时代站稳脚跟。
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调整。
"唯学历"的路已经内卷到极致,是时候建立更灵活的职业观了。
与其死守一条路,不如保持开放和适应的心态。
活路有吗? 当然有。
但 只有打破思维定式,
才能在困境内卷化的漩涡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活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