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诊断需加强警惕,避免漏诊、误诊

撰文 | 杨洁 李巍

近几年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爆发,大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大叶性肺炎、重症肺炎治疗逐渐得心应手,亦能够早期发现坏死性肺炎、胸腔积液、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常见并发症。

然而近期笔者遇到的这则病例起初以为是肺炎支原体并发症,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瞠目结舌,具体情况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患者反复发热,

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患儿女,5岁,以“反复咳嗽、发热半月余”于2024.08.22入院。

现病史:半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波动在36.5-39.1℃之间;伴阵发性咳嗽、稍痰,痰不易咳出;偶有头痛、前额明显,无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

家属诉曾在县医院查头颅CT未见异常,遂间断于当地诊所给予口服药物及输液治疗10余天(具体用药用量不详),体温仍不稳定,咳嗽较前加重。为求进一步诊疗遂来我院,以“支气管肺炎”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欠佳,近期饮食欠佳,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

查体:T:36.7℃ P:105次/分 R:30次/分 Wt:14.0kg,神清,精神欠佳,身型瘦小,轻度营养不良貌,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腹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2024.08.22):WBC18.4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30%,淋巴细胞百分比25.70%,血红蛋白浓度105.00g/L,血小板数494.00×109/L,CRP10.0mg/L;血沉41mm/h;心肌酶、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腺病毒IgM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甲乙型流感病毒检查阴性,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弱阳性,肺炎衣原体IgM抗体检测阴性;

胸部CT(2024.08.22):1.右肺上叶前段结节并钙化;2.右肺上叶前段、后段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实变;3.纵隔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并钙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患者胸部CT(2024.08.22)

结合辅助检查,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弱阳性,且病程较久,不排除混合细菌感染可能,考虑为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可能性大,同时合并肺实变、支气管扩张。

治疗上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点击跳转合理用药专区)、阿奇霉素抗感染、氨溴索及布地奈德雾化化痰止咳、甲泼尼龙抗炎、肠外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突发意识障碍、剧烈呕吐,

“真凶”出乎意料

2024.08.24晨查房时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然而10:50时患儿却突发呕吐1次,为少量胃内容物,家属诉患儿尿床,追问以前无此情况。笔者立即查看,查体示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巴宾斯基征、克尼格征阴性,肌力、肌张力正常,指令性动作完成可,嘱暂观察;

10-15分钟后查看患儿,其剧烈呕吐,为非喷射性胃内容物,量多,伴意识障碍、呼之不应;查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可,心率60次/分,心音低钝,立即给予吸氧(2L/min)、心电监护、降颅压、补液等处理,约3分钟后患儿意识清醒,精神差,生命体征暂平稳。

立即携氧陪护至CT室行头胸部CT检查:1.双侧侧脑室体积增大,建议MRI。2.右肺上叶前段结节并钙化,右肺上叶前段、后段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实变;纵隔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并钙化,右肺门增大,综合考虑肺结核可能(原发综合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患者复查头颅、胸部CT(2024.08.24)

安返病房后完善结核相关检查,患者脑脊液检查示潘氏试验阳性、结核分枝杆菌RNA阳性;脑脊液NGS可见结核分枝杆菌。病程到此,答案呼之欲出,最终患儿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追问患儿家族史及接触史,未获取有意义信息;告知家属患儿病情取得同意后,联系省传染病医院120接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患者脑脊液NGS

传染病早期隐匿,需加强警惕

该患儿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不仅要考虑常见病原菌感染,还需考虑非典型病原菌感染。入院时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结节钙化及纵隔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并钙化,不能单纯的用肺炎支原体感染解释,临床医生要抱着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态度追根溯源。

近年来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加之传染病早期较隐匿,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很多临床医生缺乏认识,需增加警觉性,避免漏诊、误诊。好在该病例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得到了积极治疗。

什么是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中最严重的病型,好发于1-5岁小儿,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感染途径:

1、结核菌侵入血液,形成结核菌血症,经血液循环播散到脑膜,或脉络丛血管引起。

2、结核感染后,可发生隐匿的血行播散,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其附近组织形成结核病灶,当机体内外因改变,结核病灶破裂,排出大量结核菌至蛛网膜下腔而发病。

临床症状:

1、前驱期(早期):约1-2周,患儿可有发热、食欲缺乏、睡眠不安、烦躁、性格改变等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疼,一般多轻微。

2、脑膜刺激期(中期):约1-2周,头痛持续并加重,伴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知觉过敏。易激惹,烦躁或嗜睡交替出现,可有惊厥发作,但发作后意识尚清,往往出现便秘伴舟状腹。

此期患儿前囟饱满或膨隆,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阳性,浅层反射一般减弱或消失,腱反射亢进,可以出现脑神经麻痹、颅内压增高和脑积水的症状、体征及偏瘫症状。

3、昏迷期(晚期):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神志由意识朦胧、半昏迷而进入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性痉挛发作频繁,颅内压增高及脑积水症状更加明显,可呈角弓反张,去脑或皮质强直,终因伴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死亡。

辅助检查: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结核菌素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脑脊液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胸部及头部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包括纤维支气管镜、周围淋巴结穿刺液涂片、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或胸腔镜取肺活体组织检查等)明确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该与哪些疾病鉴别?

1、化脓性脑膜炎:由于结脑起病急较易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反之,化脓性脑膜炎经过不规则抗生素治疗而脑脊液数不高时,又易误诊为结脑。

鉴别时除结核病接触史、PPD试验及肺部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外,脑脊液检查也尤为重要,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且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时,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菌学检查。

2、流行性乙型脑炎:轻型病例易与早期结脑混淆,但乙脑有流行病史,脑脊液中蛋白只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或增高都有助于鉴别。

3、肠道病毒脑炎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所致的脑炎或脑膜炎多见于夏秋季,起病较急,脑膜刺激征明显,可有皮疹及肌痛,病程较短。

4、脑肿瘤:小儿常见脑室管膜瘤多可有脑膜刺激症状;婴幼儿常见的髓母细胞瘤可经蛛网膜下腔播散转移,易发生脑征、脑神经障碍及脑脊液改变,甚似结脑。

结核性脑膜炎该如何治疗?

1、一般及对症治疗。

2、抗结核治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分阶段和全程治疗,联合使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药物。目前推荐强化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四联治疗,疗程1-1.5年,或脑脊液正常后不少于6个月。

3、激素疗法:必须与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同时应用,剂量和疗程要适中,在需要应用的病例越早用越好。

4、对脑积水的治疗:侧脑室穿刺和外引流、高渗液的应用、乙酰唑胺、分流手术。

5、随访观察:凡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疗程结束后2年无复发者,可认为治愈,但仍应继续观察,直到停止治疗后5年。

参考文献:

[1]王天有,申昆玲,沈颖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1196-1203

更多儿科精彩内容扫描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打开医生站网页版即可查看~

本文来源:医学界感染频道

责任编辑:小叶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