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气候加速度”
1.5℃ Talk
台风眼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一期伙伴
*以下内容根据台风眼参与1.5℃ Talk演讲实录整理
“15分钟一晃而过,还留出5分钟自由发挥。感觉不错!”
这次参加的《1.5℃ Talk》是一次公共演讲,如何建立与公众的联系?
极端天气就是切入点。
极端天气的增多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正日益逼近我们身边,演讲所在地上海在9月中旬刚经历台风“贝碧嘉”的影响,成为75年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8年前201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放到现在来看已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未来已来。
面对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不仅要重视其本身的强度,更要重视极端天气引起的灾害影响及防御。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及防灾机制都需要提升。
极端天气之所以“极端”,首先是在气象相关的要素指标上排在历史前列,这些指标不只是纸面数据,更是实实在在的破坏力,但对公众而言,预报预警中显示的一个很强的台风可能因为信息传递或以往经验而被弱化。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面对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时,公众以往的经验智慧可能需要再度加强,需要更认真地对待,同时也需要气象服务做得更准确细致,帮助公众更好认识到极端天气的强度。
第二,在得知极端天气的强度后,基层社区有没有形成相应的防御机制?极端天气破坏力可能令城市陷入瘫痪,除了自上而下进行备灾救援外,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救及日常风险防控就显得非常关键。但常会出现社区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如何调动社区兴趣,引导公众主动参与防灾减灾相关活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发现是需要从日常社区服务入手建立动员机制,平时注重加强社区内不同主体的交流,培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活力,在极端天气到来前会更有效进行防御。
左右滑动浏览
在完成演讲主要内容后我还有5分钟左右的富余时间,因此又补充了一些内容。
我从1.5℃ Talk的“1.5℃”入手讲解气候适应与气候减缓的关系。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分为两条路径,面对极端天气所采取的防灾减灾及基层治理的措施意在找到减少并适应眼下的风险或灾害,这属于“气候适应”。我们通过发展新能源等减排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则是长远之计,这属于“气候减缓”。
1.5℃不是每天气温的日变化,而是全球平均气温到本世纪末的升温幅度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度,具体来说是争取把温度升幅控制在1.5度,不超过2度。如果1.5度或2度的关口失守,意味着到本世纪末会有更多的高温热浪、更强的台风飓风以及更明显的海平面上升。如果成真,会有更多沿海地区的居民不得不撤离,更多的地方因为强风强雨遭到破坏,更多人因为高温出现病症甚至死亡。
左右滑动浏览
我的演讲意在引起公众对极端天气的重视并为增强社区气候韧性建言献策。在我的演讲结束后还有来自绿色投资、保险、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发言,希望有更多的资金关注绿色产业,助力新能源的发展,同时公众在消费领域的低碳行动会影响到生产、销售、运输等全链条的碳减排,意义重大。气候变化问题会在各行各业的配合中,在全产业链的减排中以及全过程的风险防范中得到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的努力会使得未来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早早地把地球折腾到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风险不是未来的事,是现在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它关系到每一个人。
以上是对这次活动的总结,一次演讲结束了,也为下一次出发做好铺垫。
如果你希望深入了解台风眼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行动,推荐你阅读→《》。
如果你希望拆掉对气候变化思维认知的墙,推荐你阅读→《》
如果你感兴趣“普通公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欢迎关注【气候加速度】公众号和视频号,这里有更多来自台风眼和《气候加速度》团队的观察和思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