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容纳上万人的人民大会堂,只用10个月,便完成建造,整个大会堂,主席对天花板最为满意,只看了一眼,便指着天花板笑问:这是谁的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过程可谓历经坎坷,1958年,我国刚成立不久,急需向外界展示出一个独立国家的自主风貌,毛主席提出,搞几个经典工程。经过层层筛选,“国庆工程”项目诞生,羡慕总共需要建造10座大型建筑,人民大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建造人民大会堂的设想,从延安起,就一直存在于主席的脑海当中。1945年,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主席精彩的演讲不绝于耳,然而每当他扫过会场,心里总会涌上一层遗憾。

中央大礼堂用石料建成,内部空间并不充裕,数百人挤在一起,虽然奋斗的势头十足,却盖不住背后的艰辛,主席从那个时候就在想,一定要建一座可容万人的礼堂,让党和人民能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商国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生产经济刚刚起步,主席并未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让主席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潜力。

1958年,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明确指示,要建立一座万人大礼堂,由于第二年是建国十周年,所以工作必须在国庆之前完成,也就是说,万人大礼堂的建造工期,不足一年。

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一座建筑,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要问题便是拆迁,大面积的拆迁所催生的大量拆迁户,该如何安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动员国家机关,腾出房屋,支援拆迁单位,呼吁北京市民,把空余的房屋暂时租借,供给受拆迁的公民居住。在人民积极的响应之下,拆迁问题顺利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从未实行过如此浩大的建设工作,用自己的力量,建起一座万人大礼堂,对社会各界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挑战,既然是挑战,就一定有解决的方法。1958年9月,梁思成等30多位国内顶级建筑专家,受到中央邀请,集中到北京,投入紧张的设计过程中。

万人大礼堂哪怕在国外,都没有一个先例,众人等于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数日的集思广益,中央收到了3版设计方案。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三个方案都太过传统,与主席接轨世界,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并不吻合。专家们一筹莫展之时,周总理站了出来。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陷入僵局,周总理率先发声,将其打破。

周总理看完最初的设计方案后,提出“中国不古,西方不洋”,极大拓展了设计思路,众人再次投入到设计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7个版本,84个平面图,189个立面图的设计过程后,周总理决定,请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以及北京市规划局,在这7个方案的基础上,各自做出一个方案,进行最终审定。

为了争取时间,周总理在10月14日,从外地返回北京后,连夜前往会场,对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凌晨1点左右,周总理决定,采用规划局设计的方案。

12月,中央举行会议,商量万人大会堂的建筑方案,毛主席亲自出席了这场会议。周总理计划,大会堂高45米,西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彭真直言,把握不大。周总理严肃地说到,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大会堂建起来。

10月17日,各项图纸陆续下发,建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大会堂工程浩大,所需材料自然也非常繁杂,为了保证工期,建筑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效率,却也产生了别的冲突。

由于北京设计院不止承担了大部分国庆项目的设计,同时也承担了大量民用和工业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十分紧张。设计院虽然抽调了专门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工作,依然不能满足施工和备料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施工部门提出,工地存在问题,不便和设计院及时沟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决定,让设计人员搬往工地,进行现场指导和设计工作。

工人对此非常欢迎,一有问题,便跑到工棚,资讯具体细节,在设计人员的耐心解答下,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但是没过几天,设计人员吃不消了,他们白天忙于应对工程,晚上还要绘制施工图纸,设计人员经过商量,决定回到设计院。

中央并不同意,为了把工程搞好,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必须的。不过中央想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分工。把工程的每个部分分开来,进行集中领导。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不仅密切了双方的合作,还加快了出图速度,终于在1959年国庆前,完成了万人大礼堂的建造。

1959年9月9日,人民大会堂前人头攒动,他们极力按捺着自己激动的心情,等待毛主席前来视察。

1959年9月9日,人民大会堂竣工,毛主席看到天花板后会心一笑,问到,这是谁的主意?

众人听后,纷纷抬头,向天花板看去,只见一盏葵花向日灯,内嵌红色五角星,散逸出淡黄的暖光,光线的映照下,三环式水波暗灯槽环环向外,500枚满天星等层层推远,颇有面对星空,仰望宇宙的浩渺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听到主席夸赞后,马上回答到,这是咱们周总理设计的。

为了把大礼堂内部设计好,建造时,还在故宫午门前,特意搭起了一座1比10的大模型。1959年2月初,周总理专门去观看了这一模型,大会堂内部高度要求33米,所以模型高度也有3米,人进去绰绰有余。

进入到内部后,周总理四处观察了一阵,问到,现在还有什么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工作人员回答,不少人认为,33米太高,如果人站在里面,会显得非常渺小,但是大会堂还有两层眺台,如果天花板太低,肯定会显得压抑。

周总理听后,蹙着眉头,思衬了许久,回答到,做成水天一色,看看效果如何。

事实证明,周总理的设计非常出色,连毛主席都夸赞不已。毛主席心中早就有了答案,几十年的革命友谊,让两人很容易就想到一块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完大会堂后,主席问到,这个建筑现在有名字没有,万里同志回答到,周总理的意思,是让您来命名。周总理深知,建造一座万人大会堂,一直是主席的心愿,主席作为领导人,也有权利,为其命名。

主席听后点点头,笑到,名字都没有,你们怎么称呼这个建筑。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复,一般叫人民宫或者大会堂。毛主席听后,想了一会,说到,那就叫他人民大会堂吧,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建筑属于人民。

人民大会堂的名字,表现了主席和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主席不仅将大会堂成为人民大会堂,还将军队取名为人民解放军,在主席心中,一直是人民为先。

1979年以后,人民大会堂宣布对外开放,如今,距离人民大会堂建成已过了60多年,在人民大会堂内,无数关乎民生的决策被一个个提出,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的历史,而我们身处其间,自然也能窥见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