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定是一句很常见,也很经典的中国式家长发言语录。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作为,因此往往会严格管教孩子,也常常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作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关于亲子教育的对话里。

但实际上,如果总是在“比较”中教育孩子,不仅父母会自己产生焦虑的情绪,也常常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有时还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或者厌烦,往往适得其反。有比较就会产生内耗,那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能彻底做到不比较吗?

本期《校长来了》,我们邀请到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党总支书记赵清芳,她将围绕“比较”这件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赵清芳校长认为,“比较”这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非常正常,也非常普遍,既然无法避免“比较”,那我们可以尝试理性地“比较”。他表示,“很多人忽略了,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一对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注重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党总支书记赵清芳

在自我比较中看到进步

赵清芳校长提到,我们首先可以让孩子和他“过去的自己”作比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孩子小时候不会刷牙不会洗脸,后来他学会了,这是一种成长。他从不会整理书包到学会整理书包,从不会收拾床铺,到可以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每个生命都是在成长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我们所期望的样子。

看见孩子一小步,需要家长的关注和鼓励。无论是学习进步、个性发展,还是行为改变,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孩子成长的里程碑。“通过与自我的比较,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肯定,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多维比较中看到成长

“家长总是更倾向于分数和成绩的比较,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也最多,孩子读的年级越高,父母就会越不自觉地去比较分数。”赵清芳校长谈到,家长要尽可能地跳出成绩和分数这个单一的维度。不要只比成绩和分数,“虽然很难做到,但一定要努力去做到超越分数和成绩看待孩子的成长,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焦虑。”

赵清芳校长认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实际上忽视了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种种差异。她提到,“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要善于发现孩子蓬勃的生命张力的变化,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孩子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孩子喜欢画画唱歌……都是成长,或让身体更健康,或学到了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他多姿多彩的生命体验,优异的成绩一定离不开多元成长。只会学习,没有兴趣爱好、缺乏生活技能和闲暇素养的人生不是健全的,生命中会经历太多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在他人比较中认识自我

赵清芳校长建议家长从优势视角出发,多看自家孩子的长处,给予孩子信任和鼓励,不要总拿别家孩子的“长”来压自家孩子的“短”。

家长应该这样做——去观察孩子的优点。一个人拥有成就和幸福的核心是在于发挥自己的长项,而不是去纠正自己的弱项,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父母的眼光总是看着孩子的缺点,就会心生不耐烦,对孩子的批评教育缺乏耐心与信心,这会导致孩子往不利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成长,是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美走向完美。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非常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信任和鼓励。如果你在跟其他孩子做比较,建议各位家长能够记住优势视角,而不是短板视角。”

在理性比较中学会欣赏

最后,赵清芳校长建议,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大方的肯定和自信的掌声。“不要让嫉妒成为比较的肿瘤,不要让自家孩子活在别家孩子的阴影里。”

“如果和其他孩子比较,让你和孩子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嫉妒心理,反而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赵清芳校长谈到,家长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拿捏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走向扭曲。“我们不妄自菲薄,但也不狂妄自大。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优点,用自信的目光找自我的特点,每一朵花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芬芳。所以不要因为别人的光芒遮挡了自己,也不要因为那一朵春天的花,就忽略了秋天的雏菊。”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先请你成为‘别人家的家长’,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也请不要去苛求你的孩子,当你的内耗减少了,整个人也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