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中的甘家大院,古韵盎然,雨滴落在庭院的绿植、石阶、小塘中,晕出了一番诗意。
从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展厅往里走,即可见一片非遗展示区,当中各有展示不同非遗文化的场所。在“金陵布艺”工作室,“金陵绣男”高瑞雷正在专心工作。
步入高瑞雷的工作室,铺在眼前的尽是精致灵秀的刺绣作品。高瑞雷坐在柜台的后面,一边聆听窗外小雨,一边拨弄针线。
虽然从事刺绣工作三十多年,但高瑞雷说,在第一次见面的朋友面前穿针引线,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传统观念上,针线活以女士为多,大家看我一个大男人,免不了好奇。”
高瑞雷,江苏省“三带”名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南京市市级非遗民间布艺传承人,江北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江北新区新联会副会长。
高瑞雷出身刺绣世家,祖辈是宫廷绣师,以前为官员服饰做“补子”(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刺绣技艺一直传承到高瑞雷母亲这一辈。后来,高瑞雷一家从安徽迁往南京,定居江北。
“从记事起,母亲就针线不离手,家里大大小小都是母亲的作品,于我而言,母亲就是美的化身。”高瑞雷说。
从前,母亲认为,会生个女儿继承技艺,但生了三个都是儿子。高瑞雷的兄弟们都另从他业,只有他跟着母亲从点滴学起。
高瑞雷停下手中正在制作的作品,转身从后面的展柜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顶虎头帽,他用手轻轻地抚顺帽子旁蓬松的兔毛。“这是母亲的作品”,她说,“孩子们喜欢她做的虎头帽,只要一戴上,他们就一边笑一边跑,好像自己化身为老虎。”
虽说对母亲的手艺甚是崇拜,可高瑞雷从来没想过会是自己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并在往后以此为生。
上手容易,坚持难。尤其是一个男人,整日坐在家中摆弄针线,在旁人看来似乎有些“违和”。曾有一度,高瑞雷想要放弃刺绣,外出找事,可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刺绣之美已经深入其心。在挣扎和纠结中,他又想起安安静静坐在桌前,用针线编出魔法的母亲。在那里,时间缓慢流淌,一切看起来风轻云淡,唯有美永恒驻留。
在外兜兜转转之后,重新回头拿起针线的高瑞雷,从母亲那儿学得了不少本事。为了验证作品是否受到大家的认可,高瑞雷在城南夫子庙等多地出售自己制作的作品,留心大家的喜好,路过的市民觉得工艺精湛、作品精美,总是会买上一两件,或收藏,或送礼。
后来,高瑞雷发现,年轻一代似乎对这些传统的关注度并不高,于是,高瑞雷开始对传统手艺进行革新,与时俱进。
从研究不同针法带来的视觉效果上的改变,到颜色的搭配,再到装饰品的选择等,高瑞雷都琢磨了很久。他将通常刺绣采用的平针法改为“长短针”,交替使用一长一短两种手法,使得纹样的颜色形成层次感,同时引入美术领域的过渡色,使作品有了透视效果,形成立体视觉。他还在作品中加入了现代材质以及玛瑙等装饰品,精心搭配,为作品增色。
“传统要传承,亦要创新,唯有此才能永葆生命力。”高瑞雷说,“有了创新之后,有不少顾客来找我做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我现在的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此。”
讲到传统文化和市场盈利的关系,高瑞雷打开展柜的玻璃,从里面拿出一部分精美的饰品,其中有戒指、项链、流苏、胸针等,梅兰竹菊都被一针一线纳入其中,作品不大,但巧思一目了然。
“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现在,它们更受欢迎。”高瑞雷笑着直言道,“我认为,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是有人使用,最佳的保护是有人消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才是这些作品存在的意义。”
如今,除了位于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工作室外,高瑞雷还在江北新区开设了“玲珑巧手坊”“绣男工作室”两间工作室。闲暇时,他还走进高校,给年轻一代讲授非遗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高瑞雷还将自己的善心巧手奉献给了公益事业。他在社区里开设公益课程,为新区的下岗女工做公益培训,并且和新区残联以及太阳花残疾人互助乐园合作,免费教授大家刺绣技艺。
谈及这些经历,腼腆的高瑞雷只说,有艺有德,才配得上这门手艺。
“母亲年龄大了,眼睛和颈椎都不太好,我自己也在慢慢变老,不想让手艺失传,所以我还在招学徒。”高瑞雷说。
高瑞雷所招收的学徒与仅凭兴趣爱好自娱自乐的学员有别,“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性子,守得了传统,寻得了创新。”就像他当年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一样,择一事,从一生。
但他也明白,一套完整可行的手艺人配套生存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兴趣不能当饭吃”是他和许多非遗匠人所面临的困局,离开物质谈文化,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不过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我所从事的工作,其所运用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当下,高瑞雷正在和新区的医疗企业——圣德医疗尝试合作,以传统手工技艺赋能心脏瓣膜的制造。同样,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的企业也找到高瑞雷,希望扩大出海产品的品类,而高瑞雷的作品正好与之契合。
以前,高瑞雷以布为纸,以线为墨,以针做笔,绣一片花海,勾一丛烂漫,传一抹幽韵。现在,高瑞雷不满足停留于此,他在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秋雨渐停,阳光微露,甘家大院的各类草木晶莹剔透,甚是悦目。
高瑞雷漫步出去,走到一株兰边,说道:“我最喜欢绣的是兰。它高洁雅致。有诗曰:藕叶度清气,兰花留晚芳。”
部分素材来源 | 扬子晚报 人民咨询
图\文 | 周琴 顾杨乐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