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现有就业年龄段内持证残疾人4059人,其中2520人实现就业,就业率62.08%。为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充分就业,栖霞区利用新质生产力提供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支持措施,从制度提升、平台建设、品牌打造及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展现了残疾人就业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崭新面貌和更多可能。

优化与提升: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制度支撑

优化与提升: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制度支撑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在残疾人就业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化,残疾人不仅能够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其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细化和落实国家及省市残疾人就业目标,配套出台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促进农村残疾人富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区级政策,通过制定和分解残疾人就业目标任务,落实国家及省市对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保障残疾人就业增收目标的实现。

栖霞区还持续强化对残疾人就业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发布区级《残疾人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24)》,并配套制定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科学监测、评估现代化进程中残疾人在收入、就业、教育等方面达到的水平和质量,以此作为区政府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残联通过在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中开展AI短视频制作剪辑、全媒体运营、无人机驾驶等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

创新与探索: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创新与探索: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在残疾人就业领域,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价值,为残疾人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为残疾人创造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近年来,栖霞区通过构建助残服务平台网络、多方联手打造就业基地、推进辅助性就业调配中心实体化运作等举措, 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一系列探索。

2023年4月以来,栖霞区先后落成栖栖小店、栖栖校园店和栖栖便利店,遵循“公益性+市场化”的理念,实行政府职能化指导、企业市场化运营模式,围绕无声咖啡、残疾人文创产品、亲子融合分享、无障碍沉浸式体验等核心功能,汇集爱心力量、推动残健共融。小店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7人,其中有3人是西岗街道“残疾人之家”的托养对象。

栖霞区残联还联合区人社局,在南京数字零工市场建成栖霞区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服务基地,开展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推介会、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探索实践通过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与此同时,栖霞区残联还携手南京市残联对区级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提档升级,开展AI短视频制作剪辑、全媒体运营、无人机驾驶等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残疾人新业态职业技能大赛,累计帮助全国21个省市60余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

此外,栖霞区还注册成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社会组织,公开招募调配中心副理事长,探索实现调配中心实体化运营。在实现197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基础上,创新“轻残助重残”模式,持续开发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产品、“栖栖”残疾人文创产品,通过线上润残平台、线下“残疾人之家”,不断拓宽辅助性就业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

成效与思考:增强品牌效应,促进平等融合

成效与思考:增强品牌效应,促进平等融合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栖霞区在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栖栖小店、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等,通过秉承“公益性+市场化”的理念,在追求社会公益目标的同时,能够在不完全依赖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维持和发展。对于在栖栖小店和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工作的残疾人来说,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获得成就感和自信的空间。

与此同时,一系列助残就业服务平台的建立还有效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如位于栖霞山古镇的栖栖小店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文化和情感价值,吸引了栖霞山地区的游客前来消费。而在西岗街道摄山星城商业街开设的栖栖便利店增加了当地的客流量,并辐射带动周围商业街区的经济发展。

在此基础上,栖霞区又依托助残就业服务平台塑造社会公益形象,增强自身品牌效应。像栖霞区打造了“栖栖”IP形象代言人,在栖栖小店、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服务基地,以及自立商城、润残商城等线下线上平台,展示销售折扇、香囊、抽纸盒等“栖栖”系列残疾人文创产品,其中折扇、香囊已被南京市作为外事礼品,从而让“栖栖”品牌走向世界。

此外,栖栖小店还通过举办古装游园会、剪纸、金陵折扇制作等文化活动,促进了残疾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像金陵·栖栖折扇,扇面由残疾人精心描绘或题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原创性,在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国风元素和栖霞区残疾人IP形象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残疾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残疾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