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事有可为
王安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中国戏曲有跨剧种移植改编的传统,许多剧种从兄弟剧种移植改编的剧目都成为本剧种的保留剧目。移植改编优秀剧目,对于扩大这些作品的影响力,丰富上演剧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基层剧团,移植改编适于本团演出的优秀剧目,是生存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近一时期,移植改编不被重视,这大概主要是受到评奖机制的影响。在一般的评奖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原作已经获奖了,移植改编的剧目就不再给奖了;如果原作未获奖,给移植改编的剧目奖不合适。因此大家都奔原创,而忽视移植改编。
现在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要重视跨剧种移植改编,并召开研讨会,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时的。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重视观众的需要,重视演出市场和演出的实际效果,重视剧团的实际条件,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真正统一起来。
移植改编剧目有很多“难点”。地方剧种的优势在于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独特的语言、曲调乃至独特的表演,因此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移植改编为另一剧种,既要保持原有作品的优长,又要适应本剧种观众的欣赏习惯,体现本地地域文化的特色,因此必须进行新的创造。
选择什么样的剧目移植改编,需要认真研究、挑选。首先当然要考虑本团的条件、演员的行当状况,移植改编一个剧目要有利于剧团的建设和发展。就剧目本身来说,要选能受观众欢迎的戏,对于基层剧团来说,应特别重视“戏保人”的戏,但思想艺术价值还是根本。有些戏反映的生活已经“时过境迁”,还可不可以移植改编呢?要做具体分析。有些剧目因其塑造的人物和表现的感情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因此还为观众所喜爱。河南豫剧三团的《朝阳沟》现在还在演出并受到欢迎是一例;听华雯同志说,沪剧《挑山女人》被豫剧等剧种移植,现在还在演,这也是很能给人启发的事情。
各个戏曲剧种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新中国建立以来,又创作了很多新的剧目,可供移植改编的剧目是很多的。根据我看过的剧目和了解到的情况,觉得以下一些剧目是可以移植改编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越剧《胭脂》,浙江20世纪60年代初创作演出,被认为是《十五贯》后又一个好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晋剧《富贵图》,曲润海改编,本团演出上千场,已有多个剧种改编演出。
高甲戏《连升三级》《玉珠串》,高明的讽刺喜剧,适于丑角为主的演出。
芗剧《三家福》《保婴记》,表现人们互相关心,人心的美好,是两部很有温度的戏。
黄梅戏《罗帕记》,有莎士比亚《奥赛罗》的味道,曾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为黄梅戏的“老三篇”。
潮剧《张春郎削发》《东吴郡主》、花鼓戏《喜脉案》、闽剧《天鹅宴》、京剧《大脚皇后》等,初创演出时都引起热烈反响,现在移植演出也应能受到欢迎。
鼓励移植改编也会起到鼓励原创的作用。新创剧目是否为别的剧种剧团愿意移植改编,应是评判剧目的一个标准(当然不是唯一标准)。有更多新的优秀创作出来,就为基层院团的移植改编提供更多的选择。当前,在政策上向跨剧种移植改编作一些倾斜是必要的,这会推动移植改编的开展。我建议除了对移植改编做得好的剧团给以资助和奖励外,对被移植改编多的原创剧团和作者也给予奖励,以鼓励创作者多创造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可供移植改编的优秀剧目的“存量”,扩大此类剧目的“增量”,就会改善戏曲生态环境,使戏曲艺术更好地繁荣发展。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