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把历史机遇期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窗口期,需要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地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 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石建平在11月7日召开的“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如此点题。

“西宁,正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为方向,以建设产业“四地”中心城市为支撑,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石建平在发布会上从多方面深度解析,西宁在这个“最好的发展时期”正在做些什么,未来又将要怎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瞰西宁城市美景。视觉中国 图

生态:创造空气质量和森林覆盖率奇迹

西宁的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水塔”丰沛坚固,事关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据石建平介绍,西宁近年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三北防护林、南北山绿化等重点项目。同时加快创建国家植物园,202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在高原半干旱地区创造了绿化造林的奇迹。

在污水处理方面,全国最大装配式污水处理厂——湟乐污水处理厂2023年9月建成通水。目前,湟水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2024年一季度跃升至Ⅱ类水质。上半年全国地表环境质量状况调查显示,湟水小峡桥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在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30位的城市榜单中位居全国第6位。“我们用实际行动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石建平说。

另外,西宁在汽车尾气治理、冬季供暖等清洁能源改造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连续9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2%以上,也就是说一年有335天以上都是好天气。

“今年6月,纪录片《西野》在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发布,西野就是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简称,在这里实现了全国首例雪豹人工繁育。”石建平介绍道。雪豹属于国际濒危物种,素有“雪山之王”的美称,是青藏高原旗舰物种。青海省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雪豹,当时全省只有650只,1984年西宁市人工繁育了2只雪豹,从那时候开始,西宁与雪豹结下了不解之缘。石建平表示:“经过多年培育,青海现有雪豹1200只左右,国内分开饲养展出的20只,其中12只在西宁。野生雪豹如今在大通、湟源等郊野频繁现身,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典型范例,也是西宁人民持之以恒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据石建平介绍,西宁当前正在推进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工程、南北山绿化四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构建与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下一步将聚焦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坚决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让绿水青山始终成为西宁最大优势、最大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湖天空之境。视觉中国 图

科创: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

背靠青海高质、丰富的盐湖资源,西宁正以创新为动力和突破口,从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挖掘盐湖潜能,为盐湖产业提供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资源。

“目前,我们已与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支持建设盐湖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盐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盐湖生态环境观测、人工智能测试等平台,承担重要科技任务与课题70余项。”石建平介绍,青海盐湖所甘河中试基地建有3个特色中试平台、2个通用平台、1个分析测试服务平台,成功掌握硼酸镁、硼酸锌等晶须制备技术,具备规模化、产业化转化能力。与省垣高校院所共同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协调推进青海大学部省合建盐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以锂、镁、钠、硼、钾等五大细分领域为重点的盐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西宁正在加速集聚优质盐湖科技资源,全力推进盐湖提锂、镁资源综合利用等“卡脖子”环节和薄弱短板领域科技攻关,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石建平表示,下一步西宁将抢占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构建集科学研究、中试验证、产业示范、智力支撑、科创服务于一体,有效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创新生态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湟源县日月山顶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视觉中国 图

能源:加快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

围绕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需求,从能源看城市,从能源看产业,西宁以每年660亿千瓦时的用电量,占到全省用电量的65%左右,作为用电大户,在电的绿色化、清洁化和高效率、高安全性上必须有更多考虑、更深研究、更佳方案。石建平表示,西宁正以清洁能源为主电源,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

电源侧,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风、光、水电优势,把提升绿电比例作为基础性支撑条件,以能源绿色化保证城市各项产业的绿色化。

电网侧,加快推进主变扩建、以大代小送出工程等建设,日月山主变扩建工程建成投运,电网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负荷侧,“双碳 ”大数据中心收集重点企业用电数据,每天对各层级绿电来源、绿电成分占比、碳减排贡献等指标快速精准计算。西宁已建成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青海昆仑人工智算中心等8个大数据中心,现有机架数超过1万架(10778架),上架率达90%,清洁能源利用率80%以上,算力规模很快就可达到1万PFlops以上。

储能侧,6吉瓦时智慧储能产业园、10吉瓦时短时高频储能智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湟源、湟中独立储能项目加快推进,有效缓解了电网在高峰时段的压力。

石建平表示,西宁正做大做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超薄铜箔技术、隔膜生产技术、电芯核心生产设备水平世界领先,成功突破了一批具有重大带动和引领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标志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在南川工业园区的一条街上,聚集了8家光伏龙头企业,被称为光伏产业一条街,这一条街的产能就达到15万吨多晶硅、100吉瓦单晶硅、5吉瓦切片、5吉瓦高效太阳能电池以及5吉瓦光伏组件,生产晶硅的上游企业顺着这条街,就能把产品送到下游客户,成千上万的太阳能光伏板从这里走向省内外、海内外的光伏发电站。

“我们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正在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布局研究、数智化配电网建设,在储能应用、绿电价值实现等方面取得突破。”石建平介绍,下一步,西宁将加快构建“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一体化推进格局,形成高效清洁供应保障体系、柔性智慧输配电网体系、绿色低碳电力消费体系、灵活多元储能应用体系,打造适应大规模高比例能源消纳的高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西宁湟源日月山。视觉中国 图

旅游: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

80多年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让人们对青海充满向往。如今,青海已不再遥远,西宁也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西宁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是“中国高原第一城”。

石建平介绍,今年以来,从社火展演到青超联赛,从明星演唱会到FIRST电影展、河湟美食季,从特色商圈的国风、潮牌业态到豹街、大新街、下南关街的持续火爆,大家跟着风景到西宁、跟着赛事到西宁、跟着演出到西宁、跟着美食到西宁,“雪豹之都”“丁香之城”“中国夏都”的城市IP深入人心。“春赏丁香、夏享清凉、秋览美景、冬沐暖阳,西宁的四季各具魅力,特别是夏季的凉爽让游客们尽享舒畅、流连忘返,满怀再次归来的期盼。”

西宁特别策划了避暑房,希望吸引投资客在西宁购房生活、租房旅游、投资置业。

石建平表示,西宁不日将推出“在西宁”秋冬文旅嘉年华、甘河郊野公园冰雪季等主题活动,即将举办多场演唱会、音乐会,欢迎各界朋友深度体验西宁的秋冬魅力,赏古城雪景、享冬日暖阳、品河湟风韵。同时,西宁还将陆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业态融合创新,建设青海国际生态旅游集中承载区,完善省会城市旅游服务要素,打造集散中心和门户枢纽,助力青海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西宁市副市长赵淑兰在发布会问答环节进一步介绍了西宁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成效。她说,西宁已印发《西宁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采取了建设集散、消费、产业、文化“四大中心”的20项行动160项具体措施,促进生态旅游产品更新、业态革新、产业振兴。目前,西宁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集散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建立“1+7+N”旅游集散体系,即主城区、7个县区和市区17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构成路网集散体系,开通了12条省际客运游线、46条省内客运游线,12条城乡公交旅游微线路,全省旅游集散中心作用有效发挥。

二是消费中心建设持续深化。豹街、大新街、下南关街等街区持续火爆,西宁餐饮文化和城市风貌亮相央视《三餐四季》栏目。推广“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据统计,赛事、活动期间外地游客观众占比高达50%,周边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69%。“夜娱夜购”“暖锅美食”“文旅演艺”等沉浸式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活力。

三是产业中心建设稳步提升。景区景点提质升级,新增A级景区4个,省级生态旅游景区4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圣源地毯等5家企业评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西宁植物园被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持续推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藏毯展示中心等项目提质扩容,加强了银铜器、加牙藏毯、青绣等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产品研发及市场拓展,丰富了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创意的文创产品研发供给。

四是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夯实。印发了《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假期旅游“文博热”成为新风尚,举办戏曲进乡村、优秀社火展演等活动1900余场,湟中高跷、溜达猴、小穆桂英全网“出圈”。实施城市IP植入行动,“雪豹之都”“丁香之城”成为西宁的新名片。联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纪录片《豹走西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雪豹之都”的生态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湖岸边油菜花生态自然风光。视觉中国 图

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

天蓝水清、草绿地净、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具有低氧、低温、低水分的地理特征标志,有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更多营养成分和独特风味,造就了西宁农畜产品天然、绿色、有机的最大优势。据石建平介绍,西宁正从品种、品质、品牌入手,打造冷凉蔬菜、草莓、食用菌、牦牛等明星单品:

24.6万亩蔬菜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成功申报“青藏高原(西宁)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国字号区域品牌,年产量64.5万吨,其中有39.5万吨西宁夏菜在生产旺季作为反季节蔬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

作为“天选”的草莓种植地,含糖量比一般草莓甜度高4%—7%,亩产量5000斤—6000斤、比其他地区高30%,各类草莓品种50多种,年产量4500吨,被认证为“中国气候好产品”。

西宁集中资源打造了云谷川设施食用菌优势片区,现有20个规模化种植基地,输出食用菌4450吨,包括香菇、羊肚菌、平菇、金耳菌等供不应求,小蘑菇撑起了乡村振兴大产业。

牦牛是“高原之舟”,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富含18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高、低脂肪、低胆固醇、肉质鲜嫩、嚼后留香,西宁今年已经出栏牦牛32万头,活牛产量4万吨,肉制品销往全国3500多家商超。

此外,西宁还建有青藏高原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年吞吐量200多万吨,交易额超百亿元,已发展成为覆盖青海,辐射陕、甘、宁、川、新、藏等地的现代化大型集散交易中心。

石建平介绍,西宁当前正在加快建设精深加工、集散交易、科技创新、质量标准四个功能性中心,为牦牛、草莓、高原冷凉蔬菜、食用菌等明星单品产业提供支持,“下一步将逐步形成支撑高原高品质的标准、品牌、渠道、研发、产品全链条体系,有效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率和外向输出率。”

西宁市副市长王刚在问答环节展开介绍了西宁市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中所制定的“1+4+N”工作体系。“1+4+N”工作体系,即紧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一个目标,做大做强精深加工、集散交易、质量标准、科技创新四个功能性中心和以草莓、食用菌、牦牛、冷凉蔬菜等为重点的N个明星单品中心,西宁将有效推进该工作体系,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效——已有6个市州牛羊在“茶马互市”平台和大通活畜交易市场进行集散交易,达成共推区域品牌、共享科技成果等13项具体合作事项,形成了联动共建、同题共答的工作格局;已建立8大类159项总投资80.2亿元的重点项目库,建立15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常态化开展科技赋农服务,以项目建设牵引支撑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已争取中央、省级资金8.8亿元,打造“云谷川设施食用菌优势片区”,建立全省助农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助推“青字号”特色农畜产品电商运营迭代升级;强化精深加工平台建设,聚拢全省牛羊、乳品、蚕豆、青稞、沙棘枸杞等生产原料在西宁加工,龙头加工企业省外输出量10.21万吨,产值26.04亿元,出口创汇1180万美元,同比增长5%;已建成百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210个、千亩基地31个、万亩基地6个,露地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产量44万吨、产值12.3亿元,整县制推进牧场繁育规模达到40万头,大通牦牛良种繁育中心每年繁育3万头种牛输出省内外;冷凉蔬菜80%输出省外,输出39.5万吨、产值11.2亿元,带动10.2万人参与务工,西宁夏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等十几个省。同时,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实现农村电商交易额3.4亿元,同比增长47.8%。

王刚表示,西宁将在优化加工体系、健全标准体系、持续扩大输出、强化科技赋能、扩大单品效应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一心三园多点”新格局,全力推动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