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风声
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密集批复了国内一些重要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其中成都的规划受到了特别关注,原因无他,这轮被批复的成都规划与国家近期不断发布的重大发展战略达成了强共振,成都在中国城市舞台中的地位势必更加上升。
与国家重大战略共振
先看省级规划的批复,2024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在内文中,明确了四川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这是迄今为止,唯一明确了“战略腹地”的省份。作为四川的核心和中心,成都的地位可想而知。
7月21日,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要求“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又与成都密切相关。
9月末,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正式在成都及全国各官媒发布。
再加上于2021年10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成践行新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高度期许。
如此多直接强烈的利好信息,清楚表明国家重大战略与成都城市的未来规划,实现了强烈的耦合。
高规格高水准
细读这份国务院对成都未来规划的批复,对成都的肯定、寄望、鞭策跃然于纸上。
在国务院对成都“规划”的批复中,明确了成都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未来愿景是,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不断提升的定位
细究文意,成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还在不断上升,西部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历经了五版城市规划。成都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由四川而西南再到整个西部。成都被明确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几字区别,分量提升的岂止一个能级。
更有含金量的话还在后面,“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战略保障”,在一个城市的规划中极其罕见的出现了对两个省级行政单位进行保障的任务。
成都在西部一直以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面目示人,随着成都西部中心功能的愈发突出,这次国家规划坐实了民间对成都是“新西兰首都”的笑谈。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将有大量战略性联通功能在成都与西北省份间实现。成都也将更好的完成对广大西部地区的区域辐射、战略保障任务。
“国际蓉”不断成型
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更是实至名归。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落成,成都成为了中国大陆地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具有双4F等级机场的城市。2023年,成都航空枢纽完成航班起降53.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7492.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7.1万吨。年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年货邮吞吐量排名升至全国第六。
在对外交往上,成都是大陆仅次于沪穗的领事馆第三城,设领国家遍及全球,今年6月成都刚刚迎来了南美第一大国,巴西驻成都领事馆的开馆。
了解领事机构性质的人都清楚,领事机构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的开放水平,对城市和所在区域的对外交往、招商引资都有莫大的助益。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成都开通的国际航班数量、进出境旅客人数也高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从成都出发的国际班列,累计已经发出超过三万列,联通境外100多个城市。
2024年,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102.2亿元,同比增长10.9%,同样高居中西部第一。
超大城市的空间格局
给了定位,还要发干货。
这份规划中,对成都的城市开发“边界”又做了新的界定。有红线、有控制,有引导,对成都未来发展格局意义十分深远。
《规划》明确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布局在平坝浅丘区。
《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96.61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成都市范围)、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四川龙泉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朝阳湖风景名胜区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规划》中的一大亮点是划定成都的城镇开发边界达2361.20平方千米,在全国已批复的城市中名列前茅。打开了制约成都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桎梏。这是国家对成都发展实实在的支持。
在有力的保障成都传统城区提质发展空间的同时,开始引导成都未来的发展重点向龙泉山以东拓展,千年大计就此打开。
目前,成都已经步入超大城市行列,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40万,在全国仅次于重庆、上海、北京,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大城市病不可避免。合理引导整个城市空间的规划与疏散,势在必行,
成都过去的空间格局是“两山夹一城”,龙泉山以东的丘陵地域发展相对落后。这次规划的批复,确认了成都城市的新格局开始向“一山连两翼”转变,推动成都跨过龙泉山脉向东,实现与重庆的相向发展,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必然,也是成都自身城市格局扩张的必须。
目前,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落成,省属新区东部新区也开始启动运作,一批高端城市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向龙泉山以东聚集。未来,这里将是成都发展的最大增量所在。
制造业+科技创新才能决定城市高度
在这版城市规划中,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花落成都是最出乎意料的。
一直以来,规模不大,高度不高,是外界对成都工业的刻板标签。2023年,成都的二产增加值仅以6370.9亿排名全国第十三,而同在西部的重庆,则以11699.14亿排名全国第二,在增速上也以6.5%超过了成都3%。
客观说,成都发展工业确实有着先天的困难,历史上近代工业起步较晚,市域内没有可以用于现代物流的大型江河,盆地地形桎梏,对外交通一直相对落后。
但是国家依旧把头衔给了成都。原因何在?还是看中了成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底色和未来的有利条件。
成都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其实有着长期的积累,在航空航天、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制造领域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基础。成飞、通威等本地企业在全球也有着突出的竞争力,京东方、英特尔、大众等外来巨头也纷纷在成都落子。
作为西部的科技高地,成都有着突出的人才优势。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成都的又一张与先进制造结合起来,势必助推成都的制造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另一方面,对于成都的工业短板,成都上下也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2023年10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2023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到2025年,成都全市现代都市工业营业收入将超10000亿元
5月20日,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提出要”坚定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目标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要求“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行动体现在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成都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工业投资增长50.9%,新兴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8.1%、15.6%,新基建投资增长22.9%。多项数据都在全国遥遥领先。
在全国投资低迷尤其是工业投资低迷的现状下,成都的突破无疑是一抹亮色。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城市“富贵”更不会只靠国家规划就一蹴而就。肩抗国家重大使命的成都又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只有对标要求、迎难而上、补齐短板,才能接住这波泼天而来的“富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