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科普文,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许多刚开始修行的人常常感到迷茫,因为内心充满向往,却困惑于如何开始,不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那么,一个人要想修炼自己的内心究竟该如何做呢?

有这样一本书,南怀瑾曾评价说:它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饱含了一切宗教性,是大智慧。

这就是《金刚经》,也被誉为当代人的心理哲学,你所困惑的这些问题都能在《金刚经》中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对须菩提说:“所有菩萨,尤其是大菩萨,应当如此消除邪见的干扰。所有有情众生,无论是否断除杂念,我都引导他们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虽然我已引导无数众生进入涅槃,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人生被我真正度化。”

“这是为何?”

“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存在自我、他人、众生、长生不老的相状,那么他们并未达到真正的菩萨境界。”

人因为执着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才会产生执着,从而感到痛苦。

这些相状就像是一座座牢笼,将人困在其中,直至破除这些相状,烦恼便会瞬间消散。你的命运在于你的感知,这些相状让你的感知发挥作用,引发相应的情绪,使你无法达到不动如山的境界。

转变这些相状,才能脱离苦海,达到真正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布施的含义是什么?布施可分为三类: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财布施是指施舍财物,行善积德。法布施则是传授佛法的修行理念和方法给他人。无畏布施是在他人心神不宁、感到恐惧时,提供帮助,消除他们的恐惧。这是宗教上的解释。

进行布施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福报,比如施舍财物以换取未来的财富,施舍法以获得智慧,这种动机本身就是有求的。看似利他实则利己,这被称为“执着于相”。这并非真正的修心,而是因贪嗔痴慢而产生的妄想。当然,有求之心并非错误。

从现代经济角度看,投资才有回报,这是合理的逻辑。布施如同投资,福报则是回报。但是,投资有成功也有失败。

从修心的角度看,如果施舍财物会带来烦恼,例如本身经济条件有限,还要施舍,担心生活开支,烦恼随之而来。

只有在不产生烦恼的情况下,才应该施舍。因此,这里说的布施即是放下,舍弃心中的妄念。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要放下,减轻心理负担。只要修心能获得快乐、无烦恼,那就足够了。但是去除所有妄念,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你所看到的一切形象,都不是其真实面貌,都是幻象。若能透视这些幻象,认识到背后的真理,你便能触及生命的最深层次。在佛教哲学中,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它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因此,我们所见的表象,都是虚假的幻象,而事物的真实本质。

就如同在短视频平台上,你看到的是经过滤镜美化的小哥哥小姐姐,你以为世界就是如此美好,但事实上,去掉这些滤镜,回归生活的原貌,你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高大上。

当我们学会不执着于相时,就能从内心的束缚和恐惧中解脱出来,以更自由、更开阔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刻。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丰满、更有意义。正如禅宗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须菩提,你觉得能通过色身来见到佛陀的本质吗?"

"不能,世尊!不能通过色身来见到佛陀的本质。佛陀所指的色身因缘所生,变化无常,并非永恒不变。而佛陀的法身,如同虚空,遍及一切。

佛陀对须菩提解释道:不仅是佛身如此,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