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是最早一批参与抗日战争的将领,此时的郑洞国还是国民党的将领,一心只想将倭寇驱逐出中国,郑洞国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群众,郑洞国无论是做人还是带兵打仗都很有自己的原则,郑洞国在原则和国家大义面前选择了什么?又是为何隐姓埋名度过余生?
其实,从郑洞国早年的经历不难看出来他秉持的原则是什么,郑洞国自小便接触《四书》、《五经》这类传统文化思想,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分,与其说郑洞国是个有原则的人,倒不如说他是个纯粹的人。郑洞国的前期是处于循序渐进的状态,到了读书的年纪便开始读书;到了接触西方文化的阶段便开始学习;而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便娶妻生子,郑洞国一直遵循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当真是活得清醒了。
郑洞国迎来他的人生转折点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当时的青年人无一不在街头宣扬爱国思想,没有人能容忍日本鬼子肆意的践踏中国人的尊严,郑洞国当时清楚这场爱国运动最终还是会潦草收场,他要换一种方式去迎击日军!思想上的救助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局势了,只有用武力去制服不可一世的日军了,因此,郑洞国走上了从军道路。
当时正逢赵恒惕兴办湖南陆军讲武堂,需要大量的学生填充,于是,郑洞国就去石门考场面试了,面试和录取的过程都十分顺利,在郑洞国满怀欣喜前去长沙报到的时候,赵恒惕所在的军队正陷入军阀混战中,致使陆军讲武堂无法开展下去,郑洞国只好回到石门继续学习,郑洞国不甘心自己就这样成为草芥,任人踩踏,他一定要从军,抱着这样的信念,郑洞国顶替别人的名字如愿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直接与战场挂钩,郑洞国的目标向来是很明确的。
郑洞国不管是从事何种职业都会展露他的光芒,以前的教师任教是人人称道的好老师,现在又是黄埔军校里表现优秀的学生,不仅提前毕业,郑洞国还如愿以偿参加北伐战争,那是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战场上的忐忑、激动的心情,郑洞国的第一战便立下了战功,将敌军打的落荒而逃,另外,还顺带缴获了敌军的武器,可以说郑洞国是天生带兵打仗的料。郑洞国在战场上的灵活反应使得他的功勋无数,年仅24岁就当上了团长的位置,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兵到团长,郑洞国的努力没有白费。
此时的郑洞国虽是国民党派系下的将领,但郑洞国和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功利心,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国家安定和人民祥和,郑洞国在日本鬼子日益猖獗的情况下,逐渐意识到他与国民党的利益已经出现冲突了,日本在相继无力占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又开始了新的借口来寻机占领我国的其他领土,老蒋被迫放下国内的“矛盾”,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郑洞国当时所带领的第17军2师4旅在一线镇守,南天门的外是日军,这一道防线对于中国、国民党都非常重要,郑洞国等人只能硬生生地扛着日军的进攻,而在队伍休整之际,郑洞国听闻第83师师长情绪崩溃,整个局势异常紧张,郑洞国自己也清楚光靠将士们死守南天门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会白白的损耗兵力。
郑洞国看着失守的阵地和折损的士兵们,血性的一面展现出来了,为了挽回败局,郑洞国脱掉了军衣,亲自带兵发起反攻,士兵们一见自家将领都已经拿出拼死一搏的劲头了,个个奋勇杀敌,最后还真让郑洞国等人杀出一条血路来,但究竟还是没有挽回既定的败局,长城之战以失败告终。但从这可以看出来郑洞国不是一个甘愿屈服的人,至少在国家危难关头,愿意挺身而出。郑洞国几乎是全程参与了抗日战争,此外,还参与了缅甸和印度之战,他当时的主要任务不是带兵打仗,而是协调中美官兵之间存在的一些争议和矛盾,不同于国内的抗战,远征军作为援军前去缅甸支援,有很多方面与他国的援军出现分歧,各有各的战略方针,互相看不顺眼的事情也时常发生,郑洞国的职责就是充当“和事佬”,但不能丧失中国的尊严和原则,通过郑洞国等将领的努力协调下,不仅中美双方关系得到了缓和,美方对郑洞国的评价也是颇高,他们透过郑洞国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
抗日战争结束后,郑洞国看到了日本溃败的神情,他以为中国终于结束了战争的硝烟,可是紧随其后的内战却让他猝不及防,郑洞国是奔着保家卫国的方向参军的,而不是看着中国人自相残杀的场景,他对此感到十分沮丧,似乎丧失了军人的本心了。真正让郑洞国发生质的蜕变是辽沈战役,郑洞国接手了极为棘手的长春,他要带领军队誓死守住长春,然而征战多年的郑洞国怎能不清楚无论怎么挣扎都是败北的结果,郑洞国数次突围均被解放军击退,郑洞国一面要想着如何解除当前的困境,一面还要安抚军队,一部分国民党军想要投靠共产党,他们已经厌烦了战争的日子了,好不容易将日本人打跑了,还要打自己人,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老蒋手下的棋子罢了,和解放军交涉多次,或多或少了解到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相比较国民党,很显然共产党更令人信服。
郑洞国何尝又不是这么想的,辽沈战役是他内心最挣扎的阶段,他穿的是国民党的军衣,前半生一直在为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在战斗,如今让他换一个信仰,这对郑洞国来说并不容易,他是铁铮铮的军人,亦是有血性的爱国人,所以对于郑洞国来说,选择哪一方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与郑洞国交战的是肖劲光,同样是多年征战的将领,肖劲光敬佩郑洞国是个爱国的将领,只是选错了道路而已,郑洞国始终不肯放弃长春这一阵地,这更加证明郑洞国骨血里面的爱国热情,所以肖劲光珍惜郑洞国这一人才,眼看解放军胜利在望,但是肖劲光迟迟没有下一步动作,他在等,等郑洞国想清楚。
果不其然,郑洞国给老蒋发了一个电报,大概意思是表明自己会殉国,郑洞国最后还是想忠于自己最开始的选择,即便是已经腐败不堪的国民党,郑洞国注重原则,既然已经选择了,那么就没有临时改变的可能性,但是郑洞国的部下们在知道郑洞国的意图后,将他的手枪藏了起来,未能殉国的郑洞国最后还是投靠了共产党,投诚和投降的性质不一样,郑洞国最后一刻都在守卫长春,只是认清了局势,共产党明显是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爱国要用对的方式。
原先老蒋收到郑洞国的电报后,也以为郑洞国的殉国会带来士气大增的效果,没成想郑洞国却投诚了,可是老蒋依旧不肯放过郑洞国,在报上刊登郑洞国及其三百士兵殉职的信息,这一举止势必要将郑洞国利用到底的架势,郑洞国看到报上的新闻后,心中的郁闷无处排解,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国民党看来无疑是叛徒的行径,可是谁又能体会到郑洞国的感受呢?他只是想救国,并不想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郑洞国也是一个有思想力的人,他知道自己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路,他不求功名,也不求在共产党这边谋出路,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投诚的要求,第一个是不登报他投诚的消息,按老蒋的说法是战死了;第二个是不参与共产党这边的公开会议;第三个是不求出路,做个普通百姓就好了。
郑洞国本可以继续为国效力,但是他决心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征战沙场这么多年,早已做了很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情,现如今被老蒋宣布战死,那么自己也遂了他的愿,投诚的目的不是为了继续在共产党这边作战,如果他有一天要在战场上与曾经的战友们兵刃相见,那么必然也是一件难以取舍的事情,郑洞国只求国家安康,其余的便不要求太多了,所以郑洞国投诚后选择了隐姓埋名的生活。郑洞国是个抗日将领,更是个有着国家情怀的文人!
参考文献:门县人民政府《抗日名将郑洞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