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于2024年11月4日在复旦大学主讲讲座,吸引了校内外近180人的线下参与,并同步于在线平台直播,观看量达10万余次。本文回顾此次讲座要点。)
博物馆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发展同步,近代社会的现代性体现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二十世纪中期博物馆理念受到后现代思想的挑战,有博物馆学者将过去百多年的发展分为"现代博物馆"与"后博物馆"两个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疫情的影响,博物馆的发展在近年出现了新理念、新业态与新趋势,展现出跨界化、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年轻化与同球化六点特色,我认为已进入"博物馆3.0"时代。
全球博物馆从1.0"现代博物馆"与2.0"后博物馆"快步迈向3.0时代
近代博物馆的角色功能确立于十八世纪中期。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探求宇宙发展的普遍定律,以西方中心主义及演化论观点解释全球文明发展的进程。民族国家及帝国殖民主义的兴起,博物馆提供合理法的论述。
现代博物馆对文明发展的观点是一元的、单线的,以西方经验为主体思想,引用演化论观点,认为人类发展都循从原始发展到现代的单一模式。藏品发展策略以百科全书式为目标,以建构普世博物馆为目的。受到东方主义思想的影响,致力宣示西方文化的理性、先进和优越,以及东方文化的低劣。叙事方法是权威和说教式,博物馆掌有诠译知识的最高权威,观众作为受教者,单向地接受知识和教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提出主体的多样性,强调知识生成的建构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对于知识诠释的话语权。英国撒切尔政府年代(1979-1990),在财政的紧缩下,政府要求博物馆合理法其存在价值,并且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进步。非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亦提出去西方中心化、去殖民化的呼声,寻求多元和包容的话语权。这些䜣求亦反映于国际博物馆组织对博物馆定义的修订。
博物馆2.0的文明发展观是多元的、解构的、非连续性、去中心化、去单一化。反对以普世、大一统的观念来宣示知识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反对以普遍性否定特殊性。强调不同观众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强调工作须以观众为主体,文物藏品为次。它尊重多元,包容差异,博物馆应展示不同地区、种族、文化、宗教、性别的文明发展。
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变,新的博物馆理念在近十年间出现,回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䜣求。博物馆须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推动变革来自三股动力。
第一股动力是疫情间博物馆业务的转型。疫情三年间,博物馆被迫关门停业,观众流失。不少博物馆转向线上发展,扩展数字产品,引入播客、数位导览参观和线上教室等新业态。不少博物馆亦积极使用脸书、微博、小红书、抖音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传播和宣传工具。疫情后,博物馆数字技术和线上平台成为新常态,并重塑与观众的关系。
第二股动力来自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产业出现新业态,亦推动文化消费市场的新发展。云端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催生了新质生产力,为博物馆带来机遇和挑战。博物馆须着手开发适用于博物馆专属的数字技术和平台,打造智慧博物馆。
第三股动力来自新全球化的出现,抗衡以美国及发达国家G7为主导的旧全球化模式。新全球化的动力来自金砖国家及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倡议,用平等、多元和开放式贸易和经济合作来替代美国主宰的霸权式全球化。中国提出"同球共济"的倡议,可称之为"同球化"。博物馆积极推展文明同球化工作,以尊重、平等和互惠的原则进行文化交流工作。
"博物馆3.0"与中国经验
中国博物馆在过去十多年飞跃式的发展,其累精的经验促成博物馆3.0理念的建构。以博物馆的数量而言,中国已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23年全年博物馆总参观人数为12.9亿,为世界之最。
2008年推行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奠了日后博物馆繁荣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事业以改革创新驱动,从满足量的需求到实现质的提升。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民间的巨大需求,终于在2023年出现全国性的博物馆热潮,从"活起来"到"潮起来",推动了博物馆3.0的典范的成形。
博物馆3.0 继承了前代2.0的许多理论观点,包括多元的文明发展观、去西方中心论、去权威化、与观众平权和互动等。3.0的时代意义,不仅是学术讨论和旧学说的变革,而是如何面对世界剧变,以新思维和新方法,对现有博物馆的体制、博物馆人员的专业和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博物馆3.0"下的六个发展新趋势
博物馆2.0已不足应付新格局、新挑战。博物馆3.0展现于跨界化、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年轻化以及同球化等六个方面。
博物馆推动跨界合作,促进文化创新:博物馆近三十年积极引进不同学科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近年跨界化已不限于科研和理论层面,还拓展到策展、展示、教育,以至文化产业。中国博物馆界在文化创新理念的推动下,致力于将文物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进行跨界别、跨领域、跨行业的相互融合。
跨界合作的案例包括博物馆与视觉、表演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与教育、文化界的合作,与商业及产业界的合作,与科技界和旅游界的合作。跨界合作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可及性,有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不同领域和界别展示博物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科技推动博物馆变革,提升可及性及运营效益: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博物馆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虚拟现实、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互动性,为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开始在博物馆广泛应用,包括藏品数位化的采集、整理、研究和共享,协助文物和艺术品的修复,以及艺术创作与策展创新。文物展示亦呈多样化,利用人工智能通过虚拟实境(VR)和增强现实(AR),以沉浸式与观众互动。
人工智能亦为不同年龄段和背景的观众生成动态化及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人工智能亦可提升博物馆的智慧化系统,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以及安保和运营水平。
就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国在全球扮演领导角色,包括开发博物馆专属的数据分析平台和机器学习方法。同时,中国倡导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以平等、共享和普惠为原则,改变现时以美国为中心的非对称单向度的数据流动秩序,并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及倡导不同国家自身的话语权。
扩大和活化博物馆和文化消费市场:2008年推行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改变了中国博物馆生态和发展路径,促进文化普及及宣传工作。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助博物馆资讯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博物馆和相关产业已形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2023年中国全国博物馆有6833间,数量全球排名第二。全年总计参观数量达12.9亿人次,举办展览4万多项,举办教育活动38万多项。博物馆配合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庞大的文化旅游和文化消费市场。庞大的市场成为支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在线和线下平台。
市场化也为博物馆带来挑战,需要运用巿场经营的眼光和知识拓展业务,将文物的价值更好地传播。博物馆也须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和观众的组成、背景、兴趣和消费模式。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已从单向的"传播文化"到双向的"共享文化"。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博物馆加速创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蓬勃,文化与旅游亦加速融合,研学游、非遗游、博物馆游在全国火热。新人文经济学提倡以文化作为驱动经济的动力,有利博物馆高质量的发展。
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催生了博物馆文化产业新业态。近年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研发积极回应市场需求,并进行跨界创新,与不同界别合作。博物馆IP授权,与商界合作,利用馆藏文物发挥创意,制造增值商品,包括出版、文学、音乐、电影、电视、演艺、游戏等不同门类,形成了文化产业链。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范围不断扩大,未来与教育产业的合作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博物馆热"兴起,年轻人成生力军:中国"博物馆热",年轻人是主要的生力军。2023年一项问卷调查,近95%的受访大学生去过博物馆参观,近80%喜爱观看与博物馆相关的视频。据抖音2023年报告,文博内容借短视频走向了更多年轻受众。
逛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年轻人穿着华服,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体验。爱文物、爱逛博物馆背后,反映年轻人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面对年轻观众,博物馆须努力把文物展示和流行要素结合起来,在守正的原则下,用现代创意呈现历史文化。
倡导同球化以平等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以往的全球化,其本质是全球的欧美化,以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改变别国的体制和价值,用政治掠夺别国资源。新的全球化以同球化形式呈现,则响应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以平等、开放和合作取代旧全球化,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风险。中国倡导的同球化,包含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致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完善文明交流对话和多边合作机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和持久的文化力量。
博物馆是促进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平台,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促进跨国界文化的了解、欣赏、对话和合作。中国博物馆近年致力于文明同球化工作,透过展览和文化项目,推动交流合作,支持全球文明倡议。这些交流活动以平等、尊重、开放、包容、互惠的原则下进行。
近年多项有关古代文明的展览,中国与相关和在地国家直接策划,例如伊朗、阿富汗、埃及等,尊重他们对自身文明的拥有权、叙事权和话语权,为文明互鉴建立新典范。
中国经验生成的博物馆3.0模式将为世界典范
博物馆3.0积极回应新时代对博物馆的要求,紧密贴紧社会的转变和需要。上述六个发展新趋势,彼此相互影响,共容共生,其协同作用,推动新典范的构建和普及。中国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庞大的博物馆网络和观众群,加上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民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殷切,为新典范提供土壤和养份。
博物馆3.0不仅是学术理论及博物馆内部工作的变革,还涉及博物馆须重新检视其社会功能,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博物馆3.0的发展仍在形成阶段,仍须进一步的巩固,其践行亦须尊重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差异。
在践行过程中,我们须认清博物馆工作的初心,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我们应将内容与形式合一,不能本末倒置,为科技而科技、为产业而产业,或盲目跟从市场主导。同时,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原则,恪守和弘扬正道。面对新业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应扩阔视野和知识,主动与不同业界、不同专业的人员合作,寻求共赢。并须积极鼓励公众尤其是年青人,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博物馆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其发展速度之快,跨越领域之广,在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前所未有。随着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强大,中国经验生成的博物馆3.0模式,会在全球文明倡议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促进全球人民的福祉。
作者:吴志华
文:吴志华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王彦 卢倩蓉(实习生)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