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打出军威国威的一仗,对志愿军来说,决定朝鲜战争最终结局的战役并不是众所周知的上甘岭战役,也不是近期被电影《长津湖》带火的东线战场长津湖战役,而是面对优势装备优势兵力硬抗十四天的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而在这场严酷的阻击战中担当重任的是第63军,63军麾下的187、188和189师成为了正面硬扛联合国军的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63军军长傅崇碧

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战事中,187师和188师表现突出,特别是187师在对阵英军第29旅时,一举歼灭了格洛斯特团第1营,取得雪马里大捷,涌现出像孤身俘获63个英军俘虏的刘光子这样的战斗英雄,这样优异的表现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肯定,彭德怀和63军所在的第19兵团分别对187师和188师通令嘉奖,187师和188师还被授予“猛插分割”奖旗一面。但是,63军麾下另外一个师189师就没有这么幸运,由于贻误战机和无谓损失多门重炮,师长许诚和政委蔡长元先是被记大过,然后许诚又被撤职,改由蔡长元代理师长。

但是,在63军承担了在铁原阻击的任务后,189师被选中承担最突前阻击的重任,承受联合国军第一波最凶猛的进攻。从1951年5月28日至30日,189师面对六倍以上的联合国军,独自硬抗了三天,狠狠地挫伤了对手的锐气,待到由6月3日预备队188师接手时,189师已经只能缩编成一个团了,189师用自己的表现一雪前耻,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面对联合国军反攻,63军勇挑铁原阻击战重担

1951年上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关键时刻,随着桀骜不驯的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被解职,志愿军也迎来了真正的对手——美国将军李奇微。不同于高高在上的麦克阿瑟,李奇微深入了解了志愿军的战术战法,认为志愿军受制于落后的后勤保障,只能发动一周左右的连续攻势,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所谓的“磁性战术”,利用机动性避开志愿军锋芒,等待志愿军攻势势头过后再进行强力反击。1951年4月下旬发动的第五次战役,就充分证实了李奇微战术的有效性,尽管志愿军在第一阶段战事中拼尽全力,取得了诸如雪马里大捷这样的胜利,甚至一度再次兵临汉城城下,一口气打到了三七线。但是,由于美军有意识地以每天三十英里左右的速度撤退,并利用远程炮火和空中轰炸给予志愿军杀伤,并大力切断志愿军的补给路线,联合国军的主力得以保存。

此时,在后方志愿军总部的彭德怀敏锐地意识到前线部队面临的风险,于4月21日下令全面撤退。但是,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已经提前一天开始组织部队全面反攻。这场战役的焦点就在于美军是否能成功地夺取战略要地铁原。铁原是朝鲜南北之间的铁路枢纽,也是志愿军本次战役的补给基地,更重要的是,铁原以北大都是平原地带,适合美军机械化部队作战。如果让美军控制这里,参加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很有可能将全军覆灭。

在这样危急关头,后撤中的志愿军需要有一支部队在铁原以南的丘陵地带阻止美军快速推进,为志愿军后撤休整和建立新的防线争取宝贵的时间。铁原阻击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困难和惨烈程度,以及对朝鲜战争的重要性,铁原阻击战远胜于众所周知的上甘岭战役和近期因电影《长津湖》声名鹊起的长津湖战役,因为铁原阻击战对志愿军是一场输不起的生死之战,一旦没有顶住,今日朝鲜半岛的格局将大相径庭。

这个重担最终落在了志愿军63军身上,1951年5月28日,彭德怀命令志愿军63军:“敌人追击性进攻得很快,你们在文岩里(不含)、朔宁、铁原之间的地区,应取坚守积极防御朔宁、高公山一线阵地,无志司兵团命令,不得放弃。”第19兵团也命令63军:“不惜代价,坚守阵地,阻止敌人进攻,无上级命令,不准撤退。”

从5月28日到6月中旬,这支部队将当时世界上装备最精锐的军队死死地挡住了14天,当铁原阻击战结束时,志愿军主力已经做好作战准备,联合国军最终无力再战。此战的胜利基本奠定了今日朝鲜半岛的格局。

蔡长元的三个决定使189师得以坚守多日

63军军长傅崇碧将189师放在了突前的左翼位置,在涟川至铁原的公路、铁路,汉滩江以西地域组织防御。这就使得它直面联合国军进攻。当时,作为原来的红军团,189师下辖565、566和567三个团共1.4万人,原本还有一个直属炮兵团,但装备的大部分重炮都在渡过临津江被敌人炸毁,剩下的火炮大都是轻型火炮,难以与联合国军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3军在铁原阻击战中的战略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联合国军,李奇微可谓是下了血本,光整编师就达到六个,其中美军师4个,人数达到将近十万人,地面火力和装备也远胜于志愿军,各型火炮1300多门,坦克180多辆,特别是美军装备的105毫米榴弹炮,给志愿军造成很大杀伤,更不要说还有不间断的空中打击力量。敌我力量悬殊,这场阻击战难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189师代师长蔡长元还是根据美军的行动特点和据守丘陵地带的地形优势,在战场部署方面作出了三个决定,最终使得189师得以抵住了联合国军第一波攻势,为成功打赢铁原阻击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分散兵力,构筑防御面积宽大的阻击阵地。一般情况下,在军事防守方面,将有限的兵力分散防御乃是兵家大忌,很容易一点被突破,全面崩盘。关于这一点,久经战阵的蔡长元师长并不是不清楚其中利害。但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特殊的战争条件下,排兵布阵就得根据敌人的行动特点剑走偏锋。于是,蔡长元将全师1.4万人化整为零,以营和连为单位,分散在宽度达25公里,纵深达20公里的阻击阵地内,切割成200多个纵横交错的小阵地,编织一个个火力网,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可以设想一下,联合国军无论从哪里进攻,都是面对小规模的志愿军抵抗。理论上,联合国军可以比较轻松地突破某一个阻击阵地。但是,就是这样看似不合理的战术部署,有效地延缓了联合国军的进攻速度。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军在前面的战事中吃够了被志愿军穿插伏击的苦头,为了避免给自己的后方留下隐患,他们总是要彻底控制夺取的阵地,并不愿意把自己的侧翼和后方留给志愿军,这种战法是保守的,也是需要时间的。

而联合国军要面临的对手多达200多个,需要集中兵力逐一拔除,这些阻击点互相呼应,互为策应,这种被称为“碎牙战术”的军事部署,使得联合国军不得不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攻取阵地后,还得采取谨慎措施扫清隐患。

二是根据战况,持续调整防御阵地,充实防御力量。毫无疑问,铁原阻击战是一场消耗战,即使是联合国军不敢冒进,只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但是由于联合国军人数占优,火力强大,逐个突破占领阵地难度不大。如果189师固守阵地,也不一定等坚守太久,难以完成阻击任务。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蔡长元下令"通知下去,所有防守单位,在贯彻之前战略不变的前提下,不断移动变化,不要固定不动在一个地方挨打。",持续调整各个防御阵地,让联合国军摸不清楚我军部署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针对阻击阵地伤亡惨重的现状,蔡长元下令:“各单位注意,迅速以团变营,以营变连,189师所有人,全部以连队进行作战",果断下令调整阵地人员,将被打下来的人员重新进行编制,以保前方每个阵地的战斗力始终旺盛。不断将打残建制的部队整合起来,充实防御力量,这就使得美军在进攻某一阵地持续面临硬骨头。

三是坚决反攻战略要地种子山,打乱联合国军战略部署,为阻击争取时间。虽然在最初的几天里,189师上下齐心,坚决贯彻了上级的正确战略部署,但是,由于寡不敌众,再加上对手火力强大,持久丢失阻击阵地不可避免。但是,这样被动的丢法很可能扛不住规定的时间。

为了打破这样的被动局面,蔡长元决定对联合国军发动反攻,打乱敌人的进攻节奏,为阻击争取时间。几经斟酌之下,目标选中了种子山。因为种子山可谓是战略要地,它一面靠近汉摊川,另外刚好处于沟通南北方的17号公路的旁边,由于联合国军的装备和后勤补给高度依赖公路,志愿军一旦掌握种子山,将可以有效切断17号公路,这是联合国军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在前面的激烈战斗中,种子山阵地已然丢失,现在要想再夺回来并坚守,需要付出沉重代价,也需要一支精兵,于是,这个任务落到了主力团566团身上。

6月3日凌晨,566团通过夜袭夺回种子山阵地,在美军骑兵一师、加拿大25旅和韩军第9师的围攻下,566团伤亡惨重,危急时刻,连师长蔡长元都带着机关人员带枪阻击敌人,但也为阻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6月3日夜,在188师接防后,189师后撤进行休整,人员伤亡万余人,只能勉强编成一个团,仅存活2800多人。

结语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期间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此战关乎到志愿军的生死存亡,也关乎到未来朝鲜半岛的政治军事格局,奠定了今日朝鲜半岛控制范围的基本雏形。这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交给了傅崇碧率领的63军。而在63军下辖的3个师中,承担最关键的第一轮阻击战任务是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表现不太好的189师。

但是,在政委兼代师长蔡长元的积极谋划下,他使出三大战术最终生生地抵抗强大的联合国军长达6天,其中独立负责抵抗了最激烈的前三天,为后续兄弟师和大后方主力部队休整再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正如电影《集结号》中所说的那句台词:“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如果189师没有抵抗住联合国军的凶猛攻势,丢失了铁原,无险可守的志愿军主力既没有后勤保障,也没有时间构筑防线,朝鲜战争的结局又是另一番景象。

参考资料:《蔡长元将军日记》《铁在烧》《远东朝鲜战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