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章丘莱芜两区边界,古老的齐长城与济莱高铁交叉点上有个小山村,叫鲁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山村。“九沟十岭,三面环山”是对其自然环境的确切描述。村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前些年,该村依托蛭石资源优势发展“保温材料”产业,很快占据济南保温市场“半壁江山"。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被称为“莱芜北山一枝花”。沐浴乡村振兴的春风,公交进村、网络入户、校车接送孩子上学、年轻人开着小车来往于城乡之间,老人们驾驶农用车下地干活,济莱高铁从村东山中穿过,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
2019年金秋时节,我和江玉华、张晓安、尹燕燕等几位影友与鲁地结缘,决定要为山村留下一份影像资料,供后人了解乡村,寻找乡愁。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五年。几十次往返,2万公里行程,数万幅照片。我们追寻着乡亲们劳作的身影,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把乡村振兴背景下山村的旧貌与新颜,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同时收入镜头;把乡亲们的幸福与喜悦、期盼与希望定格为一幅幅照片,在齐鲁壹点、山东画报等媒体发稿70多组(幅),累计浏览量超40万人次。
(文 王忠谋)
2024年6月1日,杨继厚夫妇正在家门口脱粒小麦。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小型农机进入农家,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乡亲们的劳动强度。(王忠谋 摄)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2022年4月14日,69岁的李方平正在和老伴儿点种花生。(王忠谋 摄)
2021年3月24日,婚礼上,一对新人“秀恩爱”。(王忠谋 摄)
2024年8月29日,73岁的李传吉正在小超市扫码付款。现在,村里不少老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张晓安 摄)
2023年9月23日,63岁的李传生正在收玉米。(王忠谋 摄)
村里的箱包加工车间一角,多名家庭主妇实现家门口就业。(王忠谋 摄)
2023年9月10日,村里的志愿者正在“幸福食堂”为老年人包饺子。(王忠谋 摄)
2021年3月24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迎亲队伍。(尹燕燕 摄)
三秋不如一夏忙。2023年6月4日,周末休班的李奇(前)帮着父亲给玉米追肥。芒种前后是夏收夏种夏管的关键期,农民特别忙碌。(王忠谋 摄)
2019年11月29日,校车进村接送学生,安全方便,家长放心。 (江玉华 摄)
2024年2月8日,村民孟凡贵(左)正指导儿孙贴春联,迎接新春。(王忠谋 摄)
2022年10月9日,村民杨财芳(左)正和两个晚辈一起悬挂“寿”字,准备为母亲过90大寿。(江玉华 摄)
2020年6月7日一大早,63岁的村民杨继明正在割麦子。“麦熟一晌,虎口夺粮”。为保证颗粒归仓,麦收期间,乡亲们天天早起下地干活。(王忠谋 摄)
2022年6月26日,65岁的张延福夫妇正在地里追肥。(王忠谋 摄)
2022年8月23日,齐长城巡护员孟祥承(左)正在向孩子们讲述齐长城的故事。 (张晓安 摄)
2020年10月7日,村委委员杨庆泰正和老伴在地里忙碌着。鲁地村山多地小,大型农具难以施展,不少农活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尹燕燕 摄)
2024年8月24日,67岁的村民毕玉祥正和老伴儿在文化广场锻炼身体。(王忠谋 摄)
2022年11月18日,78岁的孟凡春抱着刚刨出的白菜开心大笑。因老伴儿患病,他家生活一度陷入窘境。村两委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为老伴儿办理了医疗补贴和护理费。现在,老伴恢复了健康,孟老汉天天乐得合不拢嘴。(王忠谋 摄)
2020年4月4日,阳春三月,桃花盛开,古老的齐长城焕发出勃勃生机。(王忠谋 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