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虽然退休了 只要党召唤我就在岗

西宁晚报记者 晴空 摄影报道

人物介绍:

赵红霞,女,汉族,1966年6月生,河南荥阳人,1980年随父母到青海谋生,父母患病不能在高原工作返回河南老家,她一个人带着弟妹四人在西宁生活。1990年她成为城北区城管局一名环卫职工,1996年调入服务科,成为服务科唯一一名女掏粪工,后成为服务科科长。

工作三十多年来,她先后荣获青海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十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环卫2010年度杰出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第二届“感动青海十大人物”、城北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

11月13日,记者见到赵红霞时她已经正式退休三年了。从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她并没有闲着,依然精神饱满参加各类劳模宣讲、省市人大代表调研等活动。谈起这些年的环卫工作她用无怨无悔来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的是无怨无悔,再辛苦的工作也要有人去干,这份工作养活了我和弟弟妹妹,单位的领导同事们给了我极大鼓励,居民们也无比信任我们,所以从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6000多次下到化粪池清理垃圾、被臭气熏得连连呕吐、与死神擦身而过……赵红霞克服了脏、苦、累、难、险,依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把最苦、最累、最脏的环卫工作当作体现自己价值的舞台,用坚韧的肩膀挑起了净化城市、美化城市的重任,成为了掏粪工中的“女专家”,被誉为“西宁的时传祥”。

一身工作服、头戴漂亮的纱巾、干活麻利,这是工作中的赵红霞给无数人留下的印象。

为什么需要人下到化粪池呢?赵红霞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由于道路狭窄,车辆无法驶入,有些化粪池堵塞泄漏后,只有人下到齐腰深的粪便池中才能完成清掏作业。

“化粪池很深,穿上防水服后我们要通过井口下到池子里,趟过去从粪水污物中把堵塞的垃圾清理干净,脸上溅得到处都是,上来以后也是一身臭,别人远远闻见都躲。”

井内的恶臭令人窒息,一次作业下来根本吃不下饭,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赵红霞毅然坚持了下来,她肩负起了作为一名队长的责任。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增大,人口的增加,十几年前,一年还只有1000吨的排污任务,到后来增加到了每年30万吨。工作期间,赵红霞下过无数次化粪池,也面临着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但赵红霞从没有退却过。

“那时候清掏作业每天至少四五次,有时甚至十几次。我们队上还实行24小时跟踪服务,随叫随到,保证畅通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岗时的赵红霞几乎每天早出晚归,她清掏化粪池的足迹遍及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黄南州等多地,累计为群众排忧解难3000余次,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她还在为居民疏通下水道。

清淘工作不仅脏臭,也讲求技术,在不断摸索中,赵红霞对化粪池的结构、管道线路十分熟悉。遇到堵塞问题时,只需要打开井盖一看,她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从哪里下手。她还和队友们一起对清掏工具进行了创新研发,先后研发出耙子、两爪叉、马勺、弯爬子、直爬子、弯铲、铁铲等十几种工具,极大地缩短了工作时间,更减少了下井作业的次数。

“我们对吸污车水位计进行了改造,由原来不透明的改为了透明的,在吸污车上加装了阀门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每年仅在泵的使用上节省费用10万元,通过改进切块、巧抽等操作技术,把需要一周清掏的工作缩短到了两三个小时,把传统的清掏工作转变为极具技术含量的工作。”通过这些技术的创新和研发,赵红霞和她的工友将作业环境从井下转变到了地面,减轻了劳动强度,除了身上有点异味外,再也不用担心出现身上脸上抹到污物的尴尬,赵红霞成为了清掏工中的“女专家”。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赵红霞对化粪池污物的处理也有了很多设想和建议,她执笔写下了《关于筹建化粪池污物净化利用的设想》《浅谈城市化粪池专业管理与发展》《试论城市化粪池污物净化利用》《关于建造环卫工人休息室的建议》等建议报告,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以前西宁市周边还有农田的时候,清掏的粪便污水还是很好的肥料,后来将这些废物变废为宝成为了赵红霞心中的愿望。她说如果将这些污物回收再利用,不仅节省了贮放空间,还能达到有效利用、绿色环保的目的。随着西宁市粪便无害化处置中心的建设完成和即将启用,赵红霞心中的这一愿望已经变为现实。

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赵红霞脱下工作服,依然热衷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出力,热爱舞蹈、开车自驾都是她充实的退休生活。前不久参加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期间,她在发表的文章《新征程更需艰苦奋斗》中这样写道:“虽然我退休了,但我是一名党员,我不会忘记初心与使命,不会忘记劳动模范的责任与担当,不会忘记劳动模范的本色和追求,不会忘记劳动模范的境界与修为,只要党召唤我就在岗!”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