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人杰地灵谓之“气”,包罗万象谓之“度”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康僧会与龙华寺》。
-点击收听朗读-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何兹全(1911—2011)编有《中国历代名僧》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其中专门有“最早到江南传教的康僧会”的论断,这个康僧会就是上海龙华寺的创始人。
康僧会(?—280),其先是西域康居国人,世世代代住在天竺(今印度)。他的父亲经商移居交趾(今越南北部)。在康僧会十几岁时,父母均先后辞世,遂出家为僧。辗转来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受到东吴国主孙权的青睐,奉敕建造龙华塔。《龙华寺舍利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康僧会道德高重,路过龙华荡,神龙让宅,结茅修行。王(孙权)诏僧见……敕建塔十三,龙华其一也。”因塔建寺,康僧会是龙华寺的 建造者和创始人。另据记载,静安寺也是由康僧会一手筹建的,静安寺是 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相传建于赤乌十年(247),原名沪渎重玄寺,因犯圣祖讳,改为重元寺,它的创建者是西域康居国人,人称康僧会。静安寺原址在吴淞江边上,因江流冲刷,几近坍塌,故于南宋嘉定九年 (1216)移建于法华镇的芦浦沸井浜边,也就是现在的静安寺所在地。
如今,分析当年康僧会到达上海地区的路径,是从交趾到南京,当时康僧会选择最佳的路线应该是水路,这位僧人在长江的入海口登陆,最先在上海境内的龙华地区发现了建造佛塔的风水宝地,而后沿长江口溯流而 上,到达南京,陛见吴主孙权。所以,现在的许多研究者都把康僧会视为上海地区境内佛教的开山鼻祖,或许是说得通的。
清末上海龙华寺春节情景
龙华寺塔(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摄影)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镇,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古刹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关于龙华寺的始建年代,现在有不同的说法。始建年代有说三国东吴赤乌五年,有说赤乌十年,还有说建于唐垂拱三年,确切年代已不可考,还有不少人确认龙华寺建于公元3世纪至7世纪间。唐乾符年间(874—879)毁于战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越王钱弘俶重建,宋治平元年(1064)改称“空相寺”。空相寺于宋、元交替之际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后,改称“龙华寺”。其后又多次毁于战火,经历代重修,今寺为清光绪年间重建,最上层中悬有清光绪廿年(1894)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2米,直径达1.3米,重5吨余,“龙华晚钟”也是昔日的“沪上八景”之一。
据沪上佛学研究学者陈涛(笔名“善无畏”)先生所考,他坚持龙华寺为康僧会创设的观点,认为龙华寺创始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唐垂拱三年(687)正式建立殿堂,并形成一定的寺院规模。龙华寺创始人是康僧会。在吴王孙权的支持下,康僧会在江南一带广传佛教,三国吴赤乌五年(242),康僧会路经上海龙华荡,在此建立茅蓬,设像行道,始有龙华寺。寺旁的龙华塔则成于吴赤乌十年(247)。(善无畏《上海百家佛寺觅影》,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据说,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和上海史学者仲富兰所著述的《上海小史》是“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中的代表之作,于2020年出版,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此次推出新版,文字更精炼,排版更优化,装帧更赏心悦目。
2024年11月起,第十九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仲富兰
朗读: 文来高中 高一4班 何睿凡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姚怡莹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