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台儿庄这座位于津浦线、台枣支线和台淮公路交界处,西临大运河的小城,是徐州的门户所在。徐州作为连接华北与华东的交通枢纽,津浦铁路与陇海线的交汇点,战略意义非凡,而台儿庄则是守护徐州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而然地成为中日双方的必争之地。
汤恩伯部作为中央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当时的战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军团下辖 13 军、王仲廉 85 军、关麟征 52 军,共 7 万人。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使中央军遭受重创,汤恩伯 20 军团成为剩余主力之一。在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部肩负着双重重任:既要与友军协同作战包围日军,保卫台儿庄;又要以中央军的身份鼓舞士气,彰显国家抗战的坚定决心。蒋介石对其寄予厚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战役初期汤恩伯深入研究日军情况后,制定了谨慎的战略。鉴于日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他决定避免正面硬刚,而是将部队部署在峄县东边和枣庄西北焦山头附近的山区,试图寻找战机,从侧面打击日军,同时避免过早被日军包围。在战斗过程中,汤恩伯部与日军多次激烈交锋,其中枣庄郭里集的战斗尤为惨烈。1938 年 3 月 24 日傍晚,日军第 10 联队先头部队占据郭里集村的土碉楼和民房。当晚汤恩伯部 52 军 25 师先头部队进村时未察觉日军,次日清晨战斗爆发,日军虽人数较少,但凭借武器优势和碉楼掩护,给中国军队造成重大伤亡。52 军军长关麟征迅速派出野炮连增援,73 旅旅长张汉初加大进攻力度,甚至与日军展开白刃战。25 日凌晨王仲廉 85 军按计划向枣庄发起三面包围,经过激烈巷战占领了中兴煤矿公司部分区域。濑谷支队指挥官濑谷启得知后,立即调第 10 联队主力增援郭里集。战斗持续至下午 16 时左右,中国军队在野炮连支援下,终于击退日军取得胜利,但也延误了向峄县反击的时机。
汤恩伯与李宗仁在战役中产生了矛盾,李宗仁制定作战计划,要求汤恩伯从侧面包围日军,与台儿庄守军协同作战。但汤恩伯认为按此计划容易陷入日军前后夹击,自身将遭受重大损失,例如当板垣第 5 师团坂本支队向台儿庄推进时,关麟征主张先消灭坂本支队再支援台儿庄,李宗仁虽要求汤恩伯派部分兵力牵制坂本支队,但主力需赶赴台儿庄。汤恩伯却决定部队转进外线,先放坂本支队进入台儿庄,再寻机包围歼灭。这一决策引发李宗仁不满,指责其怯敌自保,坐视杂牌军苦战。但在战役关键时刻,在李宗仁的严令和蒋介石的责备下,汤恩伯最终率部投入战场,与友军并肩作战。
蒋介石的 “奋勉图功,歼灭顽敌” 电报犹如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汤恩伯部的士气,使其明确了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不仅关乎台儿庄的得失,更关系到国家尊严和抗日大业的成败。汤恩伯接电后立即下令,关麟征 52 军、郑洞国第 2 师、张耀明第 25 师、王仲廉 85 军、陈大庆第 4 师、张雪中 89 师、13 军及 110 师张贞等部迅速南下,赶赴台儿庄。各部队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抵达台儿庄附近后,汤恩伯根据战场形势制定详细作战计划,充分发挥部队灵活性,从侧面进攻日军,与台儿庄守军形成夹击之势。
台儿庄大战持续月余,最终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此役击毙日军 11984 人,俘虏 719 人,缴获大炮 31 门、装甲车 11 辆、坦克 8 辆、轻重机枪 1000 余挺、步枪 10000 余支。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在战略上打乱了日军快速打通津浦线、会师武汉的计划,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汤恩伯部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初期与日军激战,给日军造成重创;总攻时20 军团奉命出击,迅速南下与友军内外夹击,为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表现展示了中央军的抗战决心和实力,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深远,政治上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提升了抗日军队的士气,有力地回击了 “亡国论”;国际上改变了世界对中日战争前景的看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争取外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战役更是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英勇抵抗、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战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