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广根爬进张璧村外山崖上的一个洞口,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这个小村庄的地下,竟然规模庞大的地道网络,这也是郑广根研究了二十多年的原因。一开始,他还以为是因为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有关联,但是根据村里老人的回忆,地道的年代比抗战时期要早得多。后来郑广根猜测,这些地道应该是明清时期张壁村,在外经商的富人也就是哪些晋商,出于防御的目的,修建了这些地道,但是花费了巨资挖掘如此庞大的地下迷宫。如果仅仅是用来日常防御,显然有点大财小用。那么,这些地道究竟是谁挖掘出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线索断了之后,郑广根决定再一次深入地道,寻找更多的证据。就在这次的考察中,他意外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地道里罕见地出现了分层,最多处达到了上下三层,每一层之间都有天井和缓坡相连。张壁地道竟然是一座立体的地道,让郑广根惊讶,张壁村的居民基本都是平房。这房子下面居然还有三层地道,这村子地下到底还隐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经过几次往返地道的过程中,郑广根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张壁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然建起了一圈围墙。在山西一些古老的村落里,为了防御目的,人们经常发现这种土坯围墙,就是所谓的堡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像张壁村这样高大厚重的堡墙却是极为罕见的。修建这种规格的堡墙,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是堡墙残留的高度仍然达到数十米,可见当年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这一发现为专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推测,地面上的堡墙与地下地道可能是同时修建的。他的目光落在了堡墙后面。郑广根注意到了,被他忽略了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张壁村的南边竟然有两座堡门,从而围出了一个几百平米的小空间。它有什么用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是一座名为瓮城的典型防御工事。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种翁城一般都是建在重要的城市里才会修筑。张壁村这个小村子里怎么会有这种东西?顺着这个思路,郑广根又一次发现了张壁村内部的格局非常独特,主街道两旁都是通往村民们居住的小巷子,在每个巷子口上都建有可以关闭的巷门把守,而在这第一道巷门之后,很可能还有第二道,甚至第三道的小巷门。村子中留存下来的,老房子也很有特点,给人的感觉都很封闭,建高高的围墙,显然整个村庄的设计非常有利于防守,但是郑广根很奇怪的是,当初设计这个村子的人这么严防死守,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郑广根站在村外远眺村子的时候,郑广根惊讶地发现,张壁村的三个方向,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面是通往外界的。再加上高大的城墙和内部的设计,整体上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他渐渐地意识到张壁村地上和地下的建筑很有可与军事有关。这里到底当年发生过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2006年,张壁村的地上建筑与地下的地道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决定对地道进行大规模清理。由于没有相关的记载,要考证张壁村过去发生的事情非常困难,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在这一次的清理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新的线索,然而研究者有些失望的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新线索并未出现。不过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许多地道和出入口相继被打通,原本困扰着他们的缺氧问题也不再存在,而且现在已经安装了电灯,这为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地察。提供了条件,更多的人开始加入张壁地道的研究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就有一位来自附近一家大型煤矿的地下巷道专家孙全林,他对张壁地道当年的设计和施工非常感兴趣。在他看来,地下工程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难点,特别是在远古时代,这种地下工程充满了未知与风险。孙全林认为挖掘地道本身并不困难,因为黄土高原上,山崖上挖出窑洞居住的方法被普遍使用,黄土本身的特性和拱形结构使其不易坍塌。但是当时挖掘的时候,是如何定向的呢,这个问题让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发现地道顶部一些裸露的石块,他才觉得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道口所处的山崖上,孙全林曾经发现过一条带状的鹅卵石地层,几乎所有的地道口都开在这个地层之下,正是这个地层为当年的挖掘者充当了参照物,有了鹅卵石地层作为参照。再加上罗盘等。传统测量工具,挖地道的难度大大降低。但这只是解决了初步的问题,地下工程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通风。经过清理后,孙全林发现地道内通风条件良好,这让他觉得非常奇怪,仅仅凭借现在,已经清理出的几个出入口,这么大面积的地道,是如何实现通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地村民说,地道里与地面相通的水井。这个说法引起了他的注意,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这里其实就是整个通风系统最关键的通风井,在清理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通道。清理工作初步完毕之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光是清理出来的地道长度就达到了一千五百米以上,还有很多坍塌的地方,出于安全原因没敢进行彻底清理。那么,张壁村的地道到底有多长呢?张壁村规模这么大的一条地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郑广根被这个发现吸引了注意。

在整修堡墙的过程中,工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尊塑像,但它的形像与常见的各种塑像有很大不同。这到底是谁的塑像呢,郑广根觉得,这可能是解开一系列谜团的关键线索,因为雕像所在的位置,竟然是村子北门附近的堡墙内部。他们急忙把雕像的照片交给文物专家柴泽俊进行鉴定。在他们看来,张壁的堡墙和地道应该是同时修建的。虽然已经确定了堡墙的年代,地道的年代,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虽然塑像的年代有了结论,但是专家们认为,这尊雕像很有可能是历代修筑堡墙的时候才安放进去的。因此它的年代并不能作为断代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线索又断了,郑广根忽然想起了位于全村最高点上的可汗庙,他小时候曾经从那里爬进过地道,可汗庙里面供奉着三尊塑像,其中最让郑广根印象深刻的,就是左边那张黑脸人物。那个形象曾经,让童年的郑广根非常害怕。后来村里的老人告诉他,那个黑脸塑像,就是贴在大门上的两个门神当中的一个,手持钢鞭的一代名将尉迟恭。回想起小时候的故事,郑广根很纳闷,尉迟恭在别的地方都是贴在门上的门神,为何在张壁村,却把它供奉在了庙里呢?难道是他和这个村子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刘武周便是其中的一位反王,突厥曾经封他为定阳可汗。尉迟恭原本是刘武周的手下大将,后来归降了李唐王朝。从这一点来看,可汗庙正中供奉的应该是刘武周,右边则就是他的另一员大将宋金刚。这一重大发现让研究者们兴奋不已,张壁的历史被拉回了群雄纷争的隋唐时期。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他们发现当年刘武周手下的尉迟恭和宋金刚的这两员大将,曾经在介休和李世民有过一段旷日持久的大决战。虽然历史记载中,没有提及张壁这个小村子,但是当时的主战场就在距离五千米左右的雀鼠谷,所以这场战争很有可能和张壁发生有关系,之后的情况散见于各种文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种说法就是尉迟恭一方兵败后,开始逃窜,李世民派人追杀了一段距离后,却发现所有对方大队人马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因此就有人认为,他们是钻进地道逃走了,张壁地道是尉迟恭等人,提前给自己挖掘下的一条退路。当然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种猜测,疑点很多。而目前张壁地面上的绝大多数老建筑,都建成于明清时期,在那个晋商历史中最鼎盛的年代,他们很有可能,也对地道进行过某种形式的利用,甚至是小规模地扩建。如今立体三层,绵延好几千米,宛如迷宫一般的张壁地道,也很可能是历代不断扩建的结果。至于它最早挖掘的年代,已经很难考证。本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点击关注观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