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10个学院(部)的15名本科生相互引荐、自由组队,历经8个月拿下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题目一换再换,方案完善100多次,“不幸”落入复活赛一夜间“杀出重围”,每一次“绝处逢生”都源于一种信念——做自己的冠军,他们做到了!
从老师到学生,主打一个“交叉”
“我们课题组几位本科生想用实验室所学知识打比赛,我非常鼓励,但我们是做生物材料和传感器的,没有做产品的经验,于是我在各个学院找‘搭子’,最终找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王琮老师。”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王磊老师和王琮老师一碰头,一拍即合瞄准了氢气检测这个大方向。“看过锂电池爆炸的新闻,再加上氢能源在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多,我们觉得研究氢气传感器很有意义,因为锂电池爆炸前产生氢气,研究氢气传感器可以在发生危险前给司机乘客留出更长的预警时间。”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宋勃翰说。然而,在确定选题的第一步,同学们就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推翻。
“一位专家认为锂电池爆炸属于个例,针对个例的产品很难有市场,这个选题很难在比赛中走到最后。”当航天学院2022级本科生丛萌听到这个建议时,顿时有些失落。“多亏小伙伴们互相鼓励,我们积极向各学科专家取经。后来一位老师建议把目光投向氢储运过程的监测,它的意义比研究锂离子电池大,不仅能拓展产品的应用潜力,还能解决氢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大家觉得这个题目很有前瞻性,查阅大量资料着手前期工作。然而没过多久,另一位专家让选题再次“拐弯”。一波三折后,题目终于确定了——全“芯”为“锂”。
研发、联系工厂代加工、封装……这期间,来自航天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数学学院、计算学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小伙伴纷纷加入进来。“我到各个学院挖人,缺哪项技术就到哪个专业找。他们有的是我打比赛认识的,有的是在社团认识的。”宋勃翰说。同学们自力更生搞研发,将产品做到了国内领先,得到了专业机构和企业的认可。“宋勃翰是我学生会的同事,他一召唤我就来了。”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许茗川主要负责后期商业策划、推广产品、筹备公司。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仅仅“做好”还不够,还要“呈现好”,等待大家的是上百次的打磨和演练。
“坚持下来,我们就是‘自己的冠军’”
校赛、省赛、国赛,越走越难。“当时真有放弃的念头。”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田雨川忘不了改PPT时绝望的瞬间。“学校非常支持我们,很多老师帮我们把关。我记得一位老师建议我们讲出真实的故事,我连夜重做了PPT,紧接着第二天另一位老师认为,哈工大人应该保持‘硬核’风格,重点阐述我们的技术优势。当时我都不会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意见,怎么改?后来王磊老师带我们‘破题’,这两个意见并不是相反的,而是可以相融。我们既要讲创业的故事,又要展现技术的优势。”
暑假前后,组员们有各自的考试、假期安排,但大家步调一致抽出共同的时间备赛。“7月16日中午12:00是省赛交PPT的截止时间,我们前一天晚上一直在提升视觉美感、打磨讲稿,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我们坐在办公室看日出,改完最后一版已经7:00了,我们一起去吃早饭,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同学约早饭。”化工与化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孙小敏说。最终,团队在省赛中拿下金奖,获得国赛“入场券”。
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在上海举行。大赛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分为20组,每组15个项目团队,每组答辩前5名直接晋级金奖,第6名进入复活赛。20个本科生创意组的第6名进行第二轮答辩,其中前5名得金奖。而全“芯”为“锂”第一轮答辩后排名第6,落入复活赛既是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就看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了。队员们喜忧参半,她们要在一天之内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展示。“因为第二轮答辩的时长是之前的一半,我们需要重新梳理内容,压力太大了,我们一路走来实在太疲惫了,看着其他人比完赛已经在上海玩了,我们真的打退堂鼓了,觉得拿银奖也挺好的。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全程陪我们战斗,鼓励我们说哪怕有一线希望,都要抓住最后的机会,不留遗憾。王磊老师在哈尔滨喊话我们,即便最终拿不到金奖,也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疲惫的心态,要做‘自己的冠军’。”身在上海的化工与化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王子僖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后,又“支棱”起来了。“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在哈尔滨的小伙伴一夜没睡陪着我到凌晨四五点钟,我睡了他们才睡。早上他们怕我起不来,还打电话叫我起床。”张王子僖说。
坚持就是胜利!全“芯”为“锂”在复活赛中获得第5名,拿到了金奖!“听到孩子们在上海传来好消息,当时我眼泪都下来了,真的太不容易了。”得知同学们夺金,王磊老师难掩激动。总决赛中,哈工大学子共斩获金奖10项,其中4项是本科生完成的,这也是学校本科生在该比赛中首次夺金。
由培远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纪天伟
来源:冰城客户端
热门跟贴